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在的中小学德育,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脱离学生心灵,脱离主体实践.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自主性、自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对比、反思,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纠正。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宅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3.
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认识到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逐步实现自能读书。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强化“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从加强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挫折耐受力、自我调控能力的教育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具有超越性、主体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不是教育“实体化”(依托条件)方面的现代化,而是教育实践活动主体人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启发、激活。要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观,启发其自我建构,激活其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施正惠 《科技信息》2010,(11):279-279,286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体育课中培养自我锻炼能力,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要以新课标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知识,遵循学生体育的内在规律,运筹、设计体育规划,并有计划,按步骤,讲科学的加以实现。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所谓学生对教师的同情性理解就是当教师在感觉到学生向其召唤而应该向学生做一些什么的时候,能够敏锐地通过学生的声音、眼神、动作、神态等细微的差异感觉到学生的需要,以教师自我的与学生相似的人生经历等作为教育素材,让学生带着“同情”俳我们平时理解的“同情”)的心态去真实体验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从而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臧文涛 《科技信息》2011,(1):I0296-I0296,I0357
教育观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高兴地看到,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招后“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对自我期望值过高,使得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分析了大学生的择业误区,强调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们均已成了由许多家长“行星”围着转的“小太阳”,出现了在家“小皇帝,在校好学生”的畸形现象。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初中政治课堂教育上的教学观察发现,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班级中,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自己的利益去制定行为策略,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使孩子形成性格专横、脾气执拗,或者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特点,导致他们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缺陷。  相似文献   

11.
“双差生”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非正式又约定俗成的用语,他们面对学业和学校纪律,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往往被漠然视之,滞留在教育的边缘。教师的教育职能体现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人格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对“双差生”的认知与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教师人格对“双差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亦有着积极的隐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沉睡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它是生命之灵魂,也是人自主发展的源动力。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产生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才会催生学生朦胧的学习理想。利用成功人士的正面引领,唤醒学生学习理想的朦胧意识;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疏导,催生学生追求学习理想的热情;逐步放大可以达成的目标,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理想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宽容,是一种美德。随着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应学会对学生宽容。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减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宽容心和“人文情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从而督促其改正。教师并不会因为宽容而失去威信,相反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更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艺术与魅力。更何况列宁也说过:“青少年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所以,生活中面对孩子的过失,我们应给他们的不是过多的责备、训斥,而是用理解、宽容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用行动洗刷过去的污点,走向崭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合理布置一点课外作业是必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相似文献   

15.
戴绍碧 《科技信息》2012,(30):368-368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氛围,唤起主体意识,激起需要,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事实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真正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师成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快速实现“发现,分享,寻找创造,展示”的学习之旅。德育工作融入创新教育中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实现朋友似的交往,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在于教师努力创造。  相似文献   

17.
付应科 《科技信息》2009,(7):257-257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学段,教育心理学上称该阶段是“危险期”,表现之一是学生生理逐步发育成熟而心理却极不稳定,出现了“求异”的行为现象。本文以自已亲历的班级课堂上出现的一次男女同学求异的行为现象为契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下,进行认真的反思,得出几点启示: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学生人格(尽可能少的扼杀他们的生机,尽可能多的赢得发展的契机);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他们求真向善):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位同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差也不是不可变化的,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爱学习,受教育的观念);避免用完美的尺度去规范同学(对他们的求异心理.早恋行为,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象对待“瘟神”般的严加防范和扼止,把学生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进行圣化教育)。通过这些反思和启示,提高自已的教学素质,做好一个适应现在教学形势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自主学习正是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的火种。实现“自主学习”,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师成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快速实现“发现,分享,寻找创造,展示”的学习之旅。德育工作融入创新教育中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实现朋友似的交往,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在于教师努力创造。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价值追求和范式转变。立足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系统的符号化、全时空性和去中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形式得到丰富,交往场域得到拓展,平等交往模式实现构建。网络社会的积极要素要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需要通过嵌入“多模态”语言符号来丰富精神交往的内容表达形式;建立“互通式”交流模式来实现精神交往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占有;打造“全方位”主流内容矩阵来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