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产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HJ-1A和HJ-1B星于2008年发射升空,其具有的高时间分辨率和中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使它们可在资源环境监测中发挥巨大作用.文章探讨了利用环境减灾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估测中国重要牧草基地呼伦贝尔草原叶面积指数的可行性.为实现此目的,2009年夏季获得呼伦贝尔草原区遥感影像三景和对应地面采样点草地叶面积指数信息,利用8个常用光谱指数分别建立了叶面指数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各光谱指数均与叶面积指数具有较好的定量关系.其中,增强光谱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结果最好,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为0.50,均方根误差为0.34.环境减灾卫星可为草原监测和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州市监测区为例,采用ERDAS/PCI软件对SPOT卫星影像数据进行校正、镶嵌和融合,其精度满足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用图的要求;采用计算机辅助和人工判读的方法对土地利用信息变化进行提取,和广州市增城市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其动态监测图斑成果的准确性达到88.4%,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所以,本次广东省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设计合理,作业方法正确,可以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国产高分一号卫星WFV数据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研究面向全国范围的宏观监测信息提取技术及系统实现。一方面,研究了大尺度上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进行宏观监测信息提取一整套技术方法,并对其中的建设用地进行了重点研究。另一方面,在集群计算环境下,利用高分一号卫星WFV数据,实现基于面向对象的宏观监测信息自动提取,并重点对建设用地提取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分类精度优于80%。该研究提高了利用中等分辨率影像进行宏观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效性,为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支撑土地利用业务化应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一号(HJ-1)卫星是我国自发研制的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光学卫星.其数据获取周期短、空间分辨率高,能及时、连续、准确地监测悬浮物浓度时空变化,在内陆二类水体遥感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以长江中游武汉河段为研究区,利用HJ-1卫星CCD数据第1、3波段建立了具有较高精度的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并对2008年11月14日武汉河段悬浮物浓度进行了反演,得到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悬浮物浓度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为8.84mg/L,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3.6%.从空间分布来看,在武汉附近,长江干流悬浮物浓度高于支流汉江,江心洲滩附近水体悬浮物浓度偏高.  相似文献   

5.
淀山湖微量水质参数卫星高光谱遥感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质参数总磷、总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pH等是表征湖泊水质的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可对其进行大范围定量监测,掌握水质参数的实时变化动态.以淀山湖为研究对象,利用HJ-1A卫星HSI高光谱遥感数据,分析了这些水质指标与单波段反射率、不同波段之间反射率的比值以及不同波段之间反射率的差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给出最佳波段组合.建立了9个水质参数与水体光谱反射率之间的估算模型,并对淀山湖水体的9项主要水质参数进行估算,可为基于HJ-1A卫星的水环境业务化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时相高分四号影像的雪盖范围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覆盖监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高分四号卫星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唯一一颗民用高轨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其机动灵活、高频次观测能力在积雪遥感业务化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利用高分四号卫星多谱段、高时效、大幅宽和中分辨率等成像优势,紧密结合积雪和移动云层在多时相图像上的反射特点,提出了基于多时相高分四号卫星数据的积雪覆盖范围提取方法.首先对高分四号卫星全色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以消除低反射目标的影响;然后对多时相云雪覆盖区域进行合成来剔除移动云层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利用云、雪在多时相近红外图像上反射值变化的差异性,通过对多时相高分四号卫星近红外图像的最小值合成和阈值分割精细化地提取积雪覆盖范围,进一步去除变化云层的影响.以新疆中西部为试验区,通过与基于HJ-1B卫星的积雪覆盖结果比较,实验表明:两类数据提取的积雪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趋势一致性,高分四号卫星影像监测积雪范围更广,总体精度达92.19%,高于HJ-1B卫星图像的89.84%;但受空间分辨率和“不变云层”的影响,基于高分四号卫星影像的积雪识别精度为85.16%,低于基于HJ-1B卫星图像的识别精度94.53%.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HJ-1A、B环境监测数据,以焦作市地表环境变化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HJ-1A、B卫星在2008年和2009年的成像为基础,参考焦作市地图、地形图、城市规划图等资料,借助ERDAS IMAGINE和ArcGIS等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分析焦作市的地表环境变化情况。另外,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环境变化信息的提取和监测流程。  相似文献   

8.
RapidEye数据已经大规模的用于土地动态遥感监测中,具有重访周期短的优势,P5数据具有高分辨率的优势,将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发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优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研究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方法与技巧,挖掘数据应用潜力,以更好的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动态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与资源一号02C卫星的基本数据情况,结合2014年上半年重大工程用地监测应用项目,制定了GF-1卫星16 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并以资源一号02C卫星数据提取的变化图斑为真值,对重大工程用地监测的结果进行质量评价,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关键性指标,如判别精度、面积精度和最小可监测图斑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GF-1卫星16 m数据重大工程用地监测的技术流程,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重大工程用地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1.
围填海解决了沿海地区土地不足的问题,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围填海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有效管控围填海活动,2018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卫星遥感具有瞬时、广域的特点,是围填海监测的主要手段。因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综述我国围填海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源、分类体系、监测技术,梳理我国围填海监管现状和需求,进而结合监管需求和卫星遥感监测现状,提出现今围填海卫星遥感监测的不足并指出其发展方向,拟为我国围填海监管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风云气象卫星具有全球、全天候、三维立体观测的能力,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上先进气象卫星的水平,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风云气象卫星在台风、暴雨、干旱、高温、沙尘、雪灾、洪涝和森林草原火灾监测中的应用,展望风云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工作进行了展望。随着风云气象卫星遥感仪器性能的不断提升、数据处理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更好的为我国和全球提供卫星遥感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覆被监测中的适用性,以SPOT5和"资源一号"02C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两种数据的波段组合和数据融合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土地覆被解译标志,提取研究区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覆被信息,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从面积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3方面研究了土地覆被信息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有效合成和融合处理的高分辨影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影像的纹理和光谱信息,可以正确识别并提取地物变化边界线,研究成果可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遥感技术在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技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应用领域广,倍受世人瞩目.通过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的规划与利用、环境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和重大工程的决策与建设等领域应用,阐述遥感技术在生态省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展望遥感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乃至全球性课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外拥有海洋水色卫星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洲欧空局、日本、韩国和印度。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有HY-1A卫星和HY-1B卫星,其中HY-1A卫星为试验型业务卫星;HY-1B卫星在HY-1A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成,其技术指标和性能均优于HY-1A卫星。我国常用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是SeaWiFS数据和M OD IS数据。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主要应用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监测应用、海洋权益维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我国的海洋水色卫星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还不够高,大力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Landsat-8卫星数据为对照,探索国产GF-1卫星数据对林区积雪特征的估测能力,实现基于国产卫星对东北林区雪水水文过程的监测。【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为研究区,结合同期的地面雪水当量野外观测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与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建立线性与非线性雪水当量反演模型。通过平均均方根误差(E_(RMSE))、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r_(RMSE))和平均估测精度这3个评价指标对所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同时,利用两种遥感数据建立的最优模型对研究区内雪水当量分布特征进行反演,并对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基于GF-1数据所建立的线性与非线性模型性能均略低于以Landsat-8数据构建的模型,其中GF-1数据最优反演模型精度为80.3%,较Landsat-8反演模型低1.6%;基于GF-1数据反演的雪水当量值与Landsat-8的基本相同;两类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雪水当量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基本一致,均反映了雪水当量与地形、植被及土地利用类型的高度相关性;由于山地林区植被和地形复杂,并且春季升温过程中地面积雪日消融速率快,GF-1数据以其高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上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对研究区雪水水文过程进行监测。【结论】国产GF-1卫星能够替代Landsat-8卫星成为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雪水水文过程监测的遥感数据源。  相似文献   

17.
中印边界附近帕里河上的滑坡灾害遥感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6月22日中印界河-西藏帕里河右岸发生滑坡,滑坡堵塞帕里河形成堰塞湖,随后堰塞湖坝体溃决,下泄洪水对下游的中国境内和境外印度村庄造成一定损失。“西藏帕里河滑坡遥感调查”项目组采用高中分辨率相结合的6种类型共13个时相的卫星数据,以滑坡地学原理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定位技术集成的数字滑坡技术对帕里河滑坡灾害进行调查与监测。查明灾害性质为中型快速滑坡,遥感监测表明滑坡整体已滑入河中,该部分斜坡暂时稳定,仅右上侧有少量滑落。查明堰塞湖所在湖盆原为帕里河流经的、逐渐萎缩的高原湖盆,遥感监测了其形成堰塞湖直至溃决的过程。分析表明帕里河如再次堵江溃决,可能受灾的是下游我国境内的卡拉村及楚鲁松杰村,也会在印度造成一定危害。下游村民防灾应以避让为主。  相似文献   

18.
过杰  过爽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6,32(2):73-78,82
海面溢油和浒苔灾害已经成为当今主要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而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提取海面溢油和浒苔信息是监测其动态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海面溢油及浒苔遥感监测技术进行归纳整理。光学遥感数据多波段比值法是最常用的海面溢油监测方法。另外,合成孔径雷达(SAR)不受雨云影响,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利用灰度值或后向散射系数变化来判断溢油或浒苔是SAR常用的方法。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及浒苔范围发展最为成熟,已经业务化运行;然而,遥感监测溢油量、溢油类型及浒苔生物量仍然处于试验阶段。遥感海洋灾害的监测要由定性走向定量,真正实现实时、连续、快速、准确,仍需要多种平台和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调整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开发小型、新型传感器。  相似文献   

19.
气温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分析及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气温的估算趋向于遥感或遥感和GIS结合的方法.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了36个站点2013年逐日每10min一次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及其他参数产品,选用多元线性回归(自变量为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经度、纬度和高程)、温度植被指数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方法进行气温估算,建立了研究区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估算模型,并比较了几种气温估算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最高气温估算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91、0.97,均方根误差(R_(MSE))分别为1.84、2.75、1.49℃;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最低气温估算的R~2分别为0.87、0.91,R_(MSE)分别为3.33、2.93℃,两者均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得到的结果最好.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能很好地反映由地形不同所带来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