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项法规性文件和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大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必备条件。《标准》鼓励学生经常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研究《标准》的形成与比较,对于提高我们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自觉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关彦莉 《甘肃科技》2005,21(3):197-198
培养学生体育爱好,提高其身体素质,体育课教学责任重大。这不单纯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完成《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活动,达到体育锻炼的“终身化”。本文就近年来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2002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面简称《标准》)通知精神及有关规定,以督促并指导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通过相应的测试项目对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速度灵巧以及柔韧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测试.通过体测工作的督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确有大的改观,但与此同时,一些普遍的和个别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现在的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并不乐观,即使参加体育锻炼,锻炼的方法与目的并不十分明确,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首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锻炼方面的知识培训工作,使大学生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找对方法与项目,并且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自己锻炼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考试与评分办法的分析研究,针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是完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但是,由于学生达标测试成绩的评分、统计、汇总等工作非常复杂,且至今仍是手工操作,因此该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的深入实施 .对此,我们研制了大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层次管理软件,以实现达标统计工作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 .此项研究已在学院立项 .本文着重阐述了大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层次管理系统的功能设置及应用方法 .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要想融入社会生活,就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练就一身健康的体魄.但目前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锻炼的主动性不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访谈等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一般,很多人的锻炼频率与锻炼强度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没有时间和兴趣等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大学生选择活动项目主要以跑步、散步为主.总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存在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不够等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的重要休闲与健身方式,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大部分大学生比较喜欢体育锻炼,并认可终身体育的观点;在锻炼的时间上,大多数同学首先选择有空就锻炼,其次是选择在晚上锻炼;在锻炼的场地方面,首选是运动场,其次是寝室;运动类型方面,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没有时间和伙伴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大学各年级学生在所调查项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测试指标、指标评价、指标成绩与分值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以求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采用《锻炼动机测量》量表对渤海大学178名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体育协会与非体育协会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排序依次是健康动机、乐趣动机、社交动机,只是能力动机和外貌动机的排序不同;体育协会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锻炼氛围都显著性高于非体育协会大学生;在能力动机强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性,从而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是完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但是,由于学生达标测试成绩的评分、统计、汇总等工作非常复杂,且至今仍是手工操作,因此该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的深入实施。对此,我们研制了大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层次管理软件,以实现达标统计工作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此项研究已在学院立项。栈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高职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时间与空间、锻炼项目的选择、影响学生锻炼以及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为缺乏运动场地、没有锻炼的同伴、没有掌握锻炼的方法。女生认为宿舍体育锻炼氛围是影响自己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而男生则认为是受班级和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提出成立体育生活方式教育中心、健康干预措施、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和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以及建立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跟踪监测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通过对某校学生入校时与经过二年体育教学和锻炼后的五项成绩比较,研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探索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增加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对大学生达标成绩和达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学生例行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素质项目测试的结果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及运动能力,说明了体育达标对于普通我体育教学及成绩评定的改革,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仅有46.7%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且锻炼的频率低、时间短;男、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差异,男学生多选择对抗类项目,女学生则选择以有氧功能为主的"美体塑形"类项目.基础体育教育的缺失、学校公共体育设施的不健全以及组织、引导、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阻碍安徽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通过对某校学生入校时与经过二年体育教学和锻炼后的五项成绩比较、研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索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增加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对大学生达标成绩和达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科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部分大学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帮助高校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希望课外体育活动能在高校很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梁红霞  王哲  杨鄂平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2):119-121,139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大学体育的重要任务.论述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分析了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及影响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外因素.遵循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提高学生健商水平为中心,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力度,是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川渝地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85.8%的大学生表示喜欢和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但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之间不完全一致;男生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比女生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多样化,注重体育功能的全面开发;男生喜欢有激烈对抗、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女生喜欢没有直接身体对抗,较为舒缓的运动;大学生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傍晚和晚上,高峰时期,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够充足;大学生体育人口约为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欠合理;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主要锻炼场所;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和缺乏锻炼伙伴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好;大学生对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忧虑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