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我国中西部城市化路径选择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我国中西部城市化的实际背景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城市化动力机制方面出发,探讨了目前我国中西部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0年基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标准的城市化水平修正值,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域差异变动型式,指出,(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省际相对差距趋于缩小,速度趋缓;(2)三大地带内部的省际差距缩小,地带间的省际差距扩大;(3)在假定人均GDP、初始工业结构等制约条件后,城市化速度(1990-2000)与初始城市化水平(1990)为典型的条件趋同;(4)乡镇企业发展、外资利用是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具有不同城市化发展稳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功能圈思路破解传统区划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大道 《科技潮》2006,(8):23-23
陆大道院士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按照区域的功能进行规划和建设,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新思路,也是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进一步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必然是气候、地形以及水土资源比较适宜和优越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和中西部的平原和盆地。目前,这些地区已经集聚了大规模的工业和人口,有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把握概念规划在中国的发展动态,探讨在新兴城市化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应用前景.方法 在回顾中国国内概念规划产生背景、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蔡家坡地区进行案例研究.结果 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蔡家坡地区的规划理念、规划重点、战略定位和战略举措.结论 概念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之外的一种新兴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兴城市化地区、中西部经济起飞地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将会有较大需求.  相似文献   

5.
丁磊  轩敏收  田金磊  张贺 《河南科学》2012,30(2):244-248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差异以及城镇化的省际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及进程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及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构建起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级网络式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对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扭曲,产业组织的低水平生产过剩,只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国国民经济才能克服区域产业结构失调的现象,使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尽快起飞,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矿业产业发展走向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生产开发现状,指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矿产开发中存在着资源空间格局失衡、浪费现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矿业城市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对此本文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70年代,回郭镇曾以乡镇企业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改革开放20年来,回郭镇又以经济的快速发展跻身“中州名镇”、“河南省乡村城市化试点镇”的光荣行列,值国家开发中西部战略的实施及加快小城镇建设之际,回郭镇人民将以特色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向建设中西部地区工业名镇、强镇的战略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认识现状和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制约我国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瓶颈问题,确定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分层次的油气勘探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城市化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北京市的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综合发展水平最高,沿海省份明显高于中西部;耦合协调类型表现出"两头窄、中间宽",耦合协调度等级具有梯度变化的趋势,且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北京、上海、山东、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消费水平滞后于城市化水平,辽宁则是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其余省(市、区)城市化与居民消费水平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信息化影响城市化的三种机制,建立了城市化影响因素模型,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邮电业务总量每增加1%,城市化率增加大约0.007%。对东、中、西三个区域进一步的考察结果显示,信息化对西部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和中部。最终研究结论表明信息化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与其他影响城市化因素相比其促进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大局,也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加速西部建设步伐,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与城市化相关理论的分析,国际、国内以及西部自身条件的现实对比,论证了我国当前西部开发必须走城市化建设道路,最后提出了发展思路,对加快我国西部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西部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是西部开发的前提,城镇是区域的核心,是生产力、科技力量集中的地域,城镇建设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人口、社会、经济指标3个方面分析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试图揭示城镇建设也是西部开发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与其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如下。1)全国各区县平均近程流动比重最大,中程次之,远程最小。各地区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近程流动为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边境地区以中程流动为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北地区以远程流动为主。2)近程、中程、远程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不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近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高度负相关区域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和省界地区;中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高度正相关地区主要位于中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区以及东南丘陵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或省界地区,其他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3)近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吻合,中程流动比重高–低集聚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存在"中心–外围"结构,远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工矿区域城市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矿业地区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非常少见 ,现以云南省东川市为例 ,对其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将其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 ,并揭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地区差异性等特征 ,可为此类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也是城市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不断发展,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武汉的各种优势,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发展区,为中部崛起乃至全国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对西部现有边远村庄布局进行优化,找出其布局优化的模式,实行村庄整合,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西部地区边远村庄布局的现状出发,找出了西部地区边远村庄布局的有效模式,并设计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外省广告主相关背景及其在江西广告业务的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介绍了外省商家对江西广告公司、广告媒介、广告市场的印象,揭示了以江西为代表的中西部广告市场现状,透视了商家对我国中西部广告市场的认识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曲靖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呈加速发展趋势,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也面临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整体分析和典型调查,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以加快曲靖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三化同步"的若干突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