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楚圆(987—1040)是我国北宋时期桂籍著名高僧,他承善昭禅师法绪,是我国传绪最久、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禅宗临济宗的第七代传人。在三十余年的禅僧生涯中,他统领法众,弘传禅教,以卓尔不凡的禅学见解及教示弟子手段而名振禅门。他不仅在临济宗传承世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于禅宗事业的继往开来及其“自主、创新、崇实”精神的发扬光大都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深具造诣并颇有影响之一代宗匠。  相似文献   

3.
佛教禅宗的“任运自在”、“随缘自适”、“即心即佛”、“一念顿悟”的理念是文人士大夫度过人生困厄的“灵丹妙药”。流寓永州、柳州时期,柳宗元的诗歌蕴含着浓郁的禅意。柳的禅诗是其身陷厄境却能顿悟释然的心境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王维的禅缘 王维信佛与其母有关,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王维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他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髟煅。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  相似文献   

5.
禅宗既反对北方民间对释迦牟尼的狂热崇拜和偶像化,也反对南方士大夫崇尚义理,苦研佛经的教条化。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指出了“见性成佛”的佛教发展新方向。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印度式坐禅,中期中印融合的参禅,后期中国化的悟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有极其丰富的“牛喻”,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其后的大乘佛教,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但是,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中国的禅宗,一向自称“教外别传”。但是,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来,中国禅的禅师们在启悟弟子时常常弹指,以之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传递宗门心法。这既是对原始佛教传统的承袭,也是中国禅活学活用、进而衍生出新意的典范。弹指行为在原始佛教交际行为中有赞叹、警示、嗟叹三个基本意旨,禅宗弹指继承了这三个基本交际意旨,并结合宗门禅法思想的特征,开拓出了新的交际用途。  相似文献   

8.
出广东韶关市东南郊二十公里,便是南方有名的佛教胜地——南华寺,它是中国重要佛教流派——禅宗六祖惠能创立的禅宗的发源地,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起点。素有中国佛教的“祖庭”之称。惠能之前,禅宗没有形成宗派,传播仅限于嵩洛湖北一带,惠能之后,禅学蔚为显学,逐渐遍及全国,远播海外。从唐代后期起,禅宗几乎代替了其它宗派,垄断了佛教,禅学和佛学甚至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式微,惟有禅宗盛行.惠能禅用心灵去证悟佛法,用生命去把握佛法,用实践去诠释佛法,因之对中国心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禅,而要了解禅,就必须对惠能及其<坛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它源于由西域东传而来的印度佛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于隋唐之际脱胎成形,它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演变与完成。禅宗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唐宋以降,影响十分广泛的佛教宗派。 一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派林立,凡能开宗立教,都各有其特点。然而无论天台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抑或禅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佛教的中国化。禅宗在中唐以后形成和流传决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2.
惠能禅不仅在广东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传播及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越南、韩国和日本等。惠能禅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相会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新派别。19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惠能禅还传到了北美和欧洲大陆,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从研读佛经入手,以禅偈表达自己对禅宗思想的体验与领悟。其禅偈在语言上兼容雅俗且平易畅达。在内容上反映了他对“万法平等”和“周遍含容”观的精熟;对般若观“人生如梦,虚幻不实”以及“心造万物”的领悟;对沩仰宗“圆相”禅法的明了和对“不立文字”原则的恪守遵循,以及对“迷己为物”的警惕,并对“转物”思想、任运随缘精神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松”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象征君子坚贞不屈、高洁孤直的品性,在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中提到,王维诗作中“松”意象有46处之多,王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君子喻”的传统,而更多的是将禅宗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王维受禅宗影响深远,他的诗不论是写松之本体、写松的特殊含义,或是以松来烘托人物、环境,都体现出一种禅趣,透露出一丝禅机,特别是他诗中那些和松连用的“松鹤”、“松月”、“松风”、“松琴”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幽空寂的禅境,给人以禅思,这些共同构建了王维独具特色的山水禅诗.  相似文献   

15.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蕴藏丰富的思想宝库。在宋、元、明、清“画禅”、“诗禅”之类的话题经久不衰。中国士大夫们常说,诗贵有禅思,画贵有禅趣。现代人也常常感到中国文人画中有“禅气”、“禅境”。禅的本义就是沉思与冥想。它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的反思。禅宗以对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以神秘直觉主义为特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其中,“抽象性”便是其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雍正视永明延寿为历代禅德之最,视永明延寿为心心相印者,极为重视永明延寿著作之刊刻流布及以永明延寿思想为其评判的标准与依据等方面,可以见出雍正皇帝与延寿禅师在禅学思想上的密切联系。进而根据清初社会状况及佛教尤其是禅宗演变的大背景,就雍正对永明延寿禅师的极力推崇与高度评价的原因及影响作出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废名的小说有禅味,这是他受禅佛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禅味主要表现为人物描写的失“真”,主观化的时空模式,文字的充满机趣以及清静空灵的艺术风格。废名小说的禅意有一个产生演化的过程──从玄佛艺术精神到禅宗艺术精神。他进一步倾向“平常心”,作品反而失去了前期小说的飘逸潇洒的神彩。  相似文献   

18.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香花派是明末兴起的一个佛教流派,以做佛事赶经忏为主,主要流行于粤东、闽南、闽西南,在江西也有部分地区流行。广东兴宁人何南凤被奉为香花派祖师,他创立的横山堂被视作香花派寺庙的滥觞。因此,探究何南凤的佛教思想,乃是了解香花派佛教的重要一环。从明末佛教的衰敝入手,文章分析了何南凤的思想渊源,他的禅僧本色,着重探讨了他因应佛教弊端的佛教改革思想,认为其佛教改革思想可概括为四点:1、融汇儒释,2、调和禅、讲、教,3、重实际、轻形式,4、改进宣教方式。  相似文献   

20.
北朝时佛教禅宗四祖道信,自幼笃行佛学,14岁从禅家三祖们架学佛法,23岁时到吉安东山寺受戒,修行3年之后,到湖北司空山,接受三祖们架的衣钵,成为禅宗四祖,后又到吉安东山寺传经.终于成名.传之宏九五祖、楚能六祖、行国七祖,逐开著名的佛教禅表原派系,道信四祖大名传遍华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