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省罗卜岩自然保护区闽楠种群种子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福建省罗卜岩自然保护区闽楠种群的种子雨和种子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闽楠种群更新所依赖的种子库主要来源于母树最迟一年的种子雨输入;闽楠种群种子雨可分为E、S、M和L型;闽楠种群种子雨与径级大小密切相关;但结实的大小年现象存在有个体差异;闽楠种群种子雨高峰期出现于1月份,尤其是1月中旬;闽楠种群种子雨与气温、湿度、雨量及风速有关,其中以与湿度相关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及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然后用主分量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系统聚类法特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大头茶种子在个体水平上的形态分化。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在个体水平上,不论是居群间还是居群内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化;种子形态分化的规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不同群落类型居群间分化,不同地理种源居群间分化,同一地理种源的居群间分化,同一居群内不同小居群间个体分化,小居群内个体间分化,造成形态差异规律的原因与四川大头茶的分布特征,土壤因素及气候因子均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头茶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光照,贮藏条件,pH和土壤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子萌发对光的依赖性不强其萌发最适pH范围为5.5-6.0;沙藏可以有效地延长种子寿命。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同时测定了各居群所在群落的4项环境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和各环境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间存在着极明显的种子形态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间存在着极大的种子形态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种子形态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种子形态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分化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种子形态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四川大头茶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照、贮藏条件、pH和土壤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子萌发对光的依赖性不强;其萌发最适pH范围为5.5~6.0;沙藏(5℃)可以有效地延长种子寿命  相似文献   

6.
不同环境中四川大头茶幼苗发生及幼苗消亡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类15种不同环境中,采用人为播种的方法,对四川大头茶一年生幼苗种群的发生及消亡过程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中,四川大头茶幼苗的发生时机较一致,均集中在9月底至10月初.其幼苗死亡的时间格局也较一致,主要集中在幼苗发生后的20d内以及1~2月份.除不同海拔梯度的3个群落中幼苗发生百分数无明显差异外,在其它环境梯度下,幼苗的发生百分数和死亡百分数都存在显著差异.幼苗死亡原因主要为鼠虫害、旱害、雨水冲刷、烂根,以及其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重庆北碚缙云山生态系统中4种群落的4种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季节动态及其与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minata)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A(腐殖质层)〉B(沉积层)〉C(母质层),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2)A,B两层的4种土壤酶活性的均以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最高,在不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中,以常绿阔叶林高,在含四川大  相似文献   

8.
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YT)的同工酶谱带,并进行编码;然后采用Rogers-Tanimoto结合系的组平均法(UPGMA)对各酶谱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及个体间存在着极明显的同工酶变异和遗传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及个体间存在着极大的同工酶谱相似性和遗传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遗传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同工酶谱和遗传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的同工酶谱和遗传分化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同工酶谱和遗传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重庆北碚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中4种群落的4种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季节动态及其与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A(腐殖质层)>B(沉积层)>C(母质层).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②A,B两层的4种土壤酶活性均以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最高.在不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中,以常绿阔叶林高;在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常绿阔叶林高,转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以四川大头茶重要值高的群落高;③土壤酶活性(A层)的季节变化规律很明显,但不同的酶类,其变化规律不同,这与四川大头茶的两个落叶高峰和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典型荒漠地区沙生类短命植物粗柄独尾草对干旱荒漠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早春季节荒漠区沙面固定、植被恢复的主要物种。为了认识粗柄独尾草群落更新的特征和能力,及进一步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模拟风速试验与样地调查法探究了其种子散布方式、种子库分布格局等种群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粗柄独尾草种子散布采取高种子数、近母株密集分布的r对策,种子库主要呈现为种群内聚集分布,种子产量和不同时期种子库密度均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粗柄独尾草种子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单株产生完好种子在200~400之间,种子千粒重平均为8.895g;种子库输出途径主要有死亡后腐烂、发芽、动物当场取食和搬运,其中动物搬运和风力作用是影响种子库动态分布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强度干扰红松阔叶林种子库特性及其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对针阔混交林过伐林种子更新的动态,通过对样地乔木树种的种子库、枯枝落叶层的种子库以及土壤种子库与当年生幼苗的关系得出:在自然条件下,各树种的种子库中种子转化为幼苗的比率极低,一般在0.0055%-0.5%之间,与人工播种的转化量相比相差甚大。同时,分析并强调了枯枝落叶层在种子库动态中以及在森林更新中的生态学意义。并且,结合植被动态演替和现有林的经营提出了“潜接层”概念。  相似文献   

12.
濒危植物小花木兰种子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小花木兰的种子,发现它的种皮木质化程度较高,种子在自然状态下难于萌发;用四唑染色法检测了保存方法不同的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种子的生活力,冷湿适宜能使它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对不同处理方法的种子萌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沙藏冷湿处理翌年春播萌发率良好;调查了自然条件下的种子库动态后显示:种子在自然状态下散布后损失大;加上种子质量差,自身的结构让它萌发困难,造成了自然条件下小花木兰林下幼苗极其稀少,天然更新不足,使它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栲树种子库及更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栲树种子进入种子库时,其总量在大小年间差异不大,但其组成却有很在差异。大年时有效种子数为72.15-74.32粒/m^2,  相似文献   

14.
2002~2003年研究了模拟林窗光照条件对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幼苗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萌发的乔灌木及木质藤本幼苗的种类有43种,其优势成分香楠(Randia canthioides)、三叉苦(Euodia lepta)、山油麻(Trema dielsiana)、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楤木(Aralia chinensis)等为先锋物种,杜茎山(Maesa japonica)为林下植物,榕属植物(Ficus)生态位较独特.在数量上,春季最高(1 391株/m2),秋季次之(1 116株/m2),夏季(940株/m2)和冬季(930株/m2)最低;在垂直分布上,土壤种子库0~2 cm与2~5 cm两个层次在种类组成上是一致的,对于同个物种一般上层数量明显高于下层;在出苗顺序上,各物种在不同季节的出苗顺序基本一致,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三叉苦、山黄麻、盐肤木(Rhus chinensis)、山乌桕(Sapium discolor)、楤木等植物一般在萌发实验开始的早期出苗,香楠、笔管榕(Ficus virens)、凸脉榕(Ficus nervosa)、山油麻、黄毛榕(Ficus fulva)、玉叶金花(Psychotriapubescens)、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等在中期和晚期出苗,杜茎山、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雅榕(Ficus concinna)、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等一般在萌发实验晚期出苗.  相似文献   

15.
 对种子生态学领域进行了简要总结,重点阐述了种子生态学4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即种子雨及种子散布生态学、种子重量生态学、土壤种子库的生态学、种子地理学等.该文首先阐述了种子雨及种子散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结论、研究展望,然后分别阐述了其他3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科学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典型草原群落生物量的组成与种子数量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割草干扰下,割一年休一年和一年割一次的群落生物量分别较对照下降了15.58%和25.31%;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分别较对照下降11.35%和27.33%。种群相对生物量与相对种子数量没有一致的关系,表现为5种形式,即生物量较高而种子数量较低;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较高;生物量与种子数量相近;在生物量而无种子数量和无生物量而有种子数量。不同科植物生物量与种子数量有一定的差异。禾本植物生物量较高,而种子数量较低;菊科植物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较高,豆科植物生物量一般高于种子数量;其余科植物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生活型植物生物量与种子数量也有差异。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最高,而种子数量较低;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灌木和小半灌生物量和种子数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对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种子雨来源的调查、种子的采集、土壤取样、种子萌发和幼苗鉴别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森林土壤种子库种子命运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机理 ,了解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采用人工模拟自然的方法 ,种子埋藏试验表明种子库中种子命运受种子休眠特性、动物活动、种子埋藏条件的影响。休眠、发芽、霉烂、被害和损失等不同命运及其比例决定了种子库种子的输出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都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可称为潜种群阶段.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着重对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探讨了影响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作用的各方面因素,包括土壤种子库的自身特性、生境条件和不同干扰因子,以期为区域植被自然恢复与局部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