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1986—2013年宁江流域5个气象站降水量和河口水文站径流量数据,以及1986、1995、2005、2013年流域土地覆被分类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宁江流域径流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关系. 结果表明:1986—2013年宁江流域降水量波动较小,径流量在2002年之后出现下降趋势,且2002年以前降水量与径流量曲线吻合一致,2000年以后吻合性较低,运用Mann-Kendall检验宁江流域年径流量突变点出现在2002年;1986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发展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宁江流域建筑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水体面积变化不大;受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流域内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激增,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度加大;宁江流域径流量与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及散布与并列指数相关性较大,与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蔓延度、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相关性较小. 当斑块数量大于2 500,斑块密度大于18,散步与并列指数大66%以及最大斑块指数大于50时,径流量随其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提取出1990、2000和2010年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图,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定量化得出的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表,计算出1990--2010年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是建设用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在20年里增加了272.2km2,而水域在20年里减少了159.4km。,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变化量其次,呈递减趋势;景观格局的转变类型主要为:水域、耕地、海洋、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水域、林地转为耕地.非建设用地,特别是水域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这将给该地区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用地平衡和规划布局管理,智慧地配置景观资源,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银川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银川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学和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Markov模型,定量研究了20年间银川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小,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较为强烈,土地利用变化结构的主体为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但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土地利用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增加,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整体景观都趋于平均,景观异质程度增强,景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趋势;CA-Markov模型能有效模拟银川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且具有较高精度,Kappa系数为0.828 5;2030年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与结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宏观政策是研究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land use maps of three repre sentative years (1972, 1986 and 1995) with a scale of 1 = 100 000,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interpreted aerial photographs and field surveys, landscape pattern were studied in Wenchuan County of Aba Prefecture,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 Six land use categori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the study area and digitized by manual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Landscap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were analyzed quanti ficationally by a series of structure, shape, pattern indi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grassland dominates in number of patch while both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dominate in total area of patch over time. During the last 23 year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were decreased while the other types were increased. Highest dominance and fragmentation and lowest diversity characterized the landscape of 1972. In 1986, the landscape pattern had the highest diversity and lowest dominance and fragmentation,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pattern in 1972, Slight change of diversity, dominance and fragmentation has been displayed from 1986 to 1995.  相似文献   

5.
以2015年11类15 m×15 m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栅格数据为基础,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对比和分析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宽河段滩区两侧18个2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特征。结果表明: 旱地是沿岸县域范围内的优势景观, 其次是农村居民地, 两者占沿岸县域总面积的80%以上, 水田与其他水域具有一定的规模, 而草地规模较小; 受人类活动、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 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县域滩外区域分布有斑块规模大且较密集的建设用地, 景观破碎度高, 斑块形状复杂, 东平湖滞洪区景观多样性高, 呈现以水域为主体的复合生态景观, 其余滞洪区林地和草地规模小, 斑块密度低, 景观异质性较低, 宽滩区内整体景观破碎程度低于滩外区域, 游荡段滩区景观多样性较高, 建设用地规模相对较大; 宽河段滩区两侧6 km范围内, 水田和其他水域规模大, 分布密集, 城镇用地规模较小, 整体景观多样性高且较破碎, 6~18 km是过渡区域, 距离20 km以上景观格局基本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Erdas 2011和ArcGIS 9.3软件,对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作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的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锦葫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结论: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主要是由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组成,占总面积的90%以上;景观类型发生转换的空间主要位于海岸带地区,总体来说,是以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耕地、林地、水域面积缩小为特点;建设用地的边界越来越复杂,聚集程度加大;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整体水平上,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对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福州市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指数、 Shannon多样性t检验和土地利用信息熵等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福州市20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年间福州市林地、农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持续上升;建设用地大量蚕食林地和农地,自然景观聚集度下降,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②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空间结构分布更加平均,景观多样性逐渐增加,在3个时期内福州市景观格局多样性均呈现极显著变化.③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知,林地转变机率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农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转变机率主要受可达性因素影响,建设用地的转变机率主要受人口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太仆寺旗为研究区,基于1995、2000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结合太仆寺旗地形图,借助GIS提取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空间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太仆寺旗13a来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景观格局和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林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景观格局上,耕地、草地和林地形状趋于复杂和不规则;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转变为林地以及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变;空间分布上,随着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呈规律性分布.相关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将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以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选取了斑块面积等8种景观指标,通过计算景观指标分析了拉市海流域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作为流域内景观基质,由于人为影响其斑块形状较复杂;耕地分布均匀,聚合度连接度都较高;水域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且多以大斑块团聚分布;草地和建筑用地分布零碎但连接度良好;未利用地集中分布于个别村.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因人类活动影响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秦皇岛市景观格局图谱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93,2000和2008年的TM影像时间系列的遥感数据,解译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选取了斑块数量比、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周长面积比、分维数和聚集度指数来分析三个时期秦皇岛市景观空间格局.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近15年来秦皇岛市的景观类型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如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一直在减少;农田的总面积虽然减少,但旱地的面积在增加,主要是水田转化为旱地造成的;建设用地增幅较大,说明人类活动中的城市扩张和道路建设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以Landsat TM/ETM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景观斑块面积、分离度、破碎度、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对我国典型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生态景观的基质是草地,景观格局始终呈农牧交错结构;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斑块面积增加,但中高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减少,低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质量退化严重;林地斑块面积增加,但连通性不够明显,防护林廊道尚未形成;沙荒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各类型景现斑块面积增减变化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高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耕地、林地、极低盖度草地、沙荒地、居民工矿建设用地.总体看来,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有所改进,但改进幅度不大,政策引导和人为活动是本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西部草地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1995,2000年3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解译提取吉林省西部20年草地景观类型空间信息,选取景观优势度、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平均斑块伸长指数,对吉林省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景观面积、斑块数减少,草地退化严重;草地景观分布动态变化趋于均匀,优势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斑块空间形状简单,高、中覆盖度草地斑块形状多狭长,呈带状;1980~1995年各种类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1995~2000年破碎化程度加强,总体动态变化呈现出增强趋势;20年来各种类型草地的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种草地景观质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1980~1995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分别向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偏移,而1995~2000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则分别向西北、东北、东南方向偏移.自然因素对研究区草地景观动态变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8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ARC/INFO 7.0),用变化量、变化率、相对变化率和相对变化度等指标对肃州绿洲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表现为以未利用地(56.19%)、耕地(27.47%)和草地(12.19%)为主,水体、农村居民点用地、林地和城镇用地仅占4.15%,各乡镇土地利用格局差异较大;12年期间,景观破碎度增加,表现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周长都在减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水域明显增加,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也增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量、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率)等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肃州绿洲LUCC的变化特点,但都表达出了LUCC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比较,发现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指标在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2号线轻轨沿线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重庆市1986年、200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和2007年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作为信息源,选取破碎化指数、多样性指数等4项景观指数,对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2km范围内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沿2000年和2007年轨道交通以0~0.5 km,0.5~1 km,1~1.5 km,1.5~2 km建立双侧缓冲区,提取住宅用地、城市水域、商服用地、工业用地、公园绿地5种重要景观要素信息,通过计算各缓冲区内各项要素的景观指数,分析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轻轨2号线建设对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表现出较强的吸引效应,景观破碎化指数趋于减小,空间集聚不断加强;商服用地破碎化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随着缓冲区距离增大呈现降低趋势;公园绿地分维数和形状指数较低且变化不明显;城市水域景观形状较简单,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5.
辽河三角洲沼泽湿地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景观类型的斑块和面积大小、形状特征、主要景观及其相关土地覆盖类型间的转化关系,定量分析和研究了1986—2000年辽河三角洲沼泽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5年来,辽河三角洲沼泽湿地变化的总趋势是沼泽面积变小,部分小面积的沼泽转化为水田或退化成草地等土地覆盖类型.本区沼泽景观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沼泽的开垦.分析了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张家口市2000, 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 用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估, 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分析不同区域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对生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 耕地大量减少, 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以耕地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移以及草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为主要变化方向。张家口市生境质量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并不断提高, 东北坝缘山区和东南边缘山地生境质量最高, 坝上高原区及桑干河流域河谷盆地次之, 洋河河谷盆地生境质量最低。各地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 林地与生境质量变化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程度最大; 草地与生境质量变化大致正相关, 其回归系数由北向南递减;耕地和建设用地与生境质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负相关, 局部地区正相关。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地类不同。坝上高原和坝缘山区的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林地和草地变化的影响, 桑干河和洋河流域河谷盆地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则为耕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7.
张家口市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论研究, 对河北省张家口市1990, 2000和2008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探讨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 草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不同土地类型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湿地, 其中林地、耕地、草地产生的价值之和约占总价值的90%。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1990-2008 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尤其2000-2008年减少幅度显著, 其中草地、湿地的减幅最大。在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 价值结构变化不大, 1990-2000年气候调节的服务价值显著减少, 原材料和水源涵养的服务价值增加幅度较大; 2000-2008年由于湿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 尤其是湿地面积的增加, 气候调节和食物生产的服务价值随之增加, 其他服务功能价值均减少。  相似文献   

18.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6, 1995, 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 研究近25年来黑河中游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流域产流量, 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对流域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主要用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 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 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2) 经过反复检验, 发现当Z=7.3时, 模拟产流量与自然径流量最为接近, 从子流域来看, 产流深度呈现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林地面积增加抑制流域产流, 而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会促进产流, 耕地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会产生正负不同的水文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实现绿洲水土资源平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和巫山县作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5年4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从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反映研究区生态效应时空演变,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土地利用而言,在空间上,耕地和建设用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平坝河谷区,林、灌、草地多分布于高海拔中低山区,交通建设用地多分布于各类用地之间起连通的作用;在土地利用强度和转换方式上,以林、灌、草地和耕地变化最为显著.2)就RSEI而言,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低地,受土地开发及城镇扩张的影响,生境退化严重;研究区其余范围,受退耕影响,生境趋好.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也是生态效应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若人类活动合理,生态状况好转.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引起区域景观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基于土地利用图的数字化数据,分析了1996—2001年温岭市太平街道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林地、园地等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空间集中化、景观同化是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强、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成分单调等景观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