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目前在我国成为众多用工单位规避雇主责任的出口,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相关立法价值取向不明,法律规制不完备。劳务派遣立法应当倾向于对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劳动力市场上坚持规范的双方性的劳动关系,将劳务派遣限定为辅助性、非主流就业方式的一种,应用于临时性岗位。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将该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新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劳务派遣的存在,劳务派遣丰富了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形式,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劳务派遣市场日益走俏的今天,由此发生的纠纷也将成正相关的增长,甚至更有甚者。这是与劳务派遣所独具的特征密不可分的。传统的劳动关系相区别,劳务派遣的"劳动雇佣与使用相分离"的特点,使得我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雇主任责"的认定发生了分歧,尤其是在本身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就难以认定的"雇主对雇员对第三人职务致害责任的连带责任"的认定上。这就要求对劳务派遣中的派遣单位与要派单位两个共同雇主的"雇主责任"加以区分界定,从而达到纠纷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因单位用工成本降低、人事管理便捷专业等优势,劳务派遣这一灵活用工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迅速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种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新型劳动关系带来的雇主责任分配、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仍需要完善立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使用与雇佣相分离的劳动关系,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维护更加不易。本文对劳务派遣的概念与本质进行基本厘定后,论述了被派遣劳动者不完整的劳权,结合实践评述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以期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高校劳务派遣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是一种新型用工形式,由于该制度合经济性,备受公司企业青睐。随着高等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开始引入劳务派遣制度。劳务派遣制度利弊互见,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时有侵犯,《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范。高校劳务派遣亦应在《劳动合同法》规范下运行,尽管高校用人制度有其自身特点。本文通过对劳务派遣涵义、特征及其利弊进行分析,结合高校劳务派遣实际予以阐述,最后提出作者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被派遣劳动者和与其相关的"合同工、临时工、劳务工"等用工形式进行阐述,简述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现状和立法保护概况;在分析"单雇主"和"双雇主"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共同雇主"的立法模式更有利于保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针对我国目前的立法现实,提出了劳务派遣应坚持从严到宽的原则、禁止逆向劳务派遣、明确劳务派遣工转化合同工的条件、实行劳务派遣审核制加强行政监察和增设非法劳务派遣刑法罪名等法律建议,以完善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劳动者。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属劳动法律关系;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属特殊民事合同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我国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制度还不成熟。应当提高劳务派遣公司设立条件,实行行政许可的准入制度,应严格限定劳务派遣适用的范围,避免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对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无固定期限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务派遣制度和用人单位违反报酬支付义务的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合同法》的不足,能够为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制度以及《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 ,科技工作、经营管理工作都是生产劳动、复杂劳动 ,创造价值 ;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现阶段 ,我们应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赵伟 《山西科技》2011,(6):79-79,83
结合实际,提出应当从提高认识,加强班组领导,积极开展安全竞赛等方面改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模式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自我强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称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虽然从静态看农民工模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但是从动态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却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之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户籍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和被接受将打破传统非人力资本对劳动的雇佣状态,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劳动对传统资本的反叛.以劳动为基础建立劳动个人所有制,不但是对劳动的保护,也是开展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重要基础,更是进入新经济时代的一种必然选择.文章重点探讨了几种建设劳动个人所有制的措施,包括劳动自由流动机制、社会劳动保障机制、劳动创业激励机制、劳动联合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年多后,东莞众多个体工商户的劳动用工行为仍相当不规范。文章从劳动用工的角度出发,就《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阐述该法对东莞个体工商户劳动用工规范化的要求,并对东莞部分个体工商户进行实地考察,以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东莞个体工商户劳动用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东莞个体工商户实现劳动用工规范化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近年来高校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依靠劳动合同法来规范管理高校用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包含了管理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指生产劳动 ,而应是劳动的总体概念。管理和科技劳动在当今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鼓励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建立可发挥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立三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成就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三是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和杰出的领导人,对我国工人运动、工会工作和劳动工作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劳工标准、国际贸易与我国劳工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国际劳工标准、WTO社会条款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再到SA8000,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共同的作用和共同的推动力量,是国际核心劳工公约逐步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不断变形.国际劳工标准通过国际组织以及发达国家通过地区贸易协定和贸易优惠条款与国际贸易挂钩的过程,反映出国际劳工标准与发达国家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劳工标准具有双重含义,我国劳工标准与国际核心劳工公约关系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冲突的一种挑战和应对关系,国际劳工标准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劳工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力剩余状况是比较严重的。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也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现代职业教育是解放我国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