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世界博览》2009,(12):12-12
2009年5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悖论》的文章,认为在期待外部国际市场回暖为假设前提下的中国救市计划,和中国要求摆脱美元作为单一储蓄货币的利益诉求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说完全是悖论。  相似文献   

2.
欧洲三十年战争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战争中以法国为代表的各王权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普遍增强,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利益的划分也集中体现了战争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西藏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涉藏报道体现并影响着人们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文章基于对《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近五年来涉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不同语境下的媒体对涉藏问题认同的现状,并从如何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及西方国家对涉藏问题认同的角度,提出当下涉藏报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报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56篇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将报道数量、报道手法和报道倾向作为研究指标,分析《纽约时报》对中国人权问题报道框架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国家利益与国际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旨在为国家利益视角中的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一点策略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理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2,(13):43-45
正越南人对两场战争的不同记忆越美、越中两场战争的纪念日,一个轰轰烈烈,一个悄无声息,折射出越南对于两个国家的暧昧态度。两年前的四月,本刊特约记者第一次来到胡志明市。这座著名的南亚旅游城市像往常一样车水马龙,喧嚣不停。一年一度的抗美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来临,人们用红艳艳的宣传海报和横幅高调地装扮着街道和广场,仿佛要迎接一个重要的节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一年(200g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上称为中越战争)30周年纪  相似文献   

6.
标签新闻     
《世界知识》2012,(12):12
"中国有句成语:‘众志成城’。我们愿意为了我们两国和人民的利益共同努力。而这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成果。"——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和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在《人民日报》撰文时这样指出。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的梳理,选取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人民日报》的148篇报道,对《人民日报》三农问题的议题设置进行了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对《人民日报》的议题设置、报道范围、报道力度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人民日报》媒介议程设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和《悉尼晨锋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两家报纸在2003年6-9月期间刊登的环境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既概括了它们彼此不同的特征,亦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两国媒体报道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再次告诉人们一个真理:战争是人类交往的一种行为,是历史的一种常态。有史学家言:在西方3421年有记录的历史中,只有286年没有战争。历史上,往往由于战事的频繁,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深入思考,以探求其规律。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太公六韬》、《孙膑兵法》等,均出于战国时期。在西方世界,正是由于波澜壮阔的拿破仑战争,才催生出了那两部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约米尼的《战争艺术》。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不是一场传…  相似文献   

10.
王磊 《科技信息》2010,(32):385-386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国民众了解日本最主要的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2年、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人民日报》坚持正面报道,不断加大对社会多样化报道的姿态,是近年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积极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战争政治"即是对战争作政治化理解,强调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战争给政治的其他层面带来的影响。抗战戏剧是20世纪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寓含着丰富复杂的战争政治因素,从"战争政治"视角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可以更为丰富地还原战争时代的政治环境,呈现抗战戏剧与战争、时代环境之间复杂的联系,有利于对抗战戏剧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战争政治"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这一视角时应尽量避免对抗战戏剧进行祛蔽与正名的同时,出现新的遮蔽与误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绘画理论围绕精神与技巧的讨论经久不衰。邓以蛰先生的绘画理论注重笔画,由笔画论气韵生动。徐复观围绕艺术精神论中国绘画里的人生。在色彩上,两人都主张水墨渲淡,但邓以蛰和徐复观分别从艺术效果和绘画者的审美意识角度来论证。在书画关系上,邓以蛰从形式构造上认为书源于画,徐复观则认为书画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绘画史的研究上,两人用"气韵生动"的发展来构建体系,但邓以蛰的理论是以笔画为基础,徐复观则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导。  相似文献   

18.
19.
从成长小说这一视角对澳大利亚小说家马丁·博伊德的《露辛达·布雷福特》中的主人公露辛达从少女时代到暮年之时的成长历程作了研究分析,分别从天真懦弱、陷入困惑、跟随前进、成熟蜕变四个方面剖析了露辛达这一人物从天真到成熟这一坎坷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