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CI术后再狭窄(RS)是动脉壁对机械损伤的愈合反应,与PCI发展相伴相随,大量的研究证明RS形成与血栓形成、弹性回缩、动脉重构、新生内膜增生以及炎症有关,其中新生内膜增生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血管重塑是球囊血管形成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内膜增生机制进行干预是目前防治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科技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模式,但由于良好生活习惯的缺乏,加剧了人类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总量连年增多即是一个明显例证,也就此显著提高了临床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的需求量。传统治疗方案存在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可能性,因此明确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对再狭窄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探索再狭窄诱因与治疗方案的前提主要在于构建可靠、安全、稳定的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目前,内膜增生和再狭窄模型已经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模拟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情况。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可采用多种方式致动脉损伤,如球囊导管、导丝、结扎和套环等。这些方法均可以造成动脉内膜增生,继而导致血管狭窄。本文将结合各种建模方法的特点概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求寻找一种实用性最强的建模方法,供实验性血管疾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狭窄是血管成形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本研究结合内皮拉伤及高脂饮食诱导家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此基础上行血管在形术,模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以建立再狭窄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自体静脉行动脉旁路搭桥术是目前医学界普遍采用的治疗血管性疾病,改善血液供应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然而,术后的血管内膜增生已成为中、小血管手术后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文中旨在介绍自体静脉行旁路搭术后内膜增生的病理学研究,从血管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生长因子、血流动力学、搭桥用的移植静脉等方面探讨了术后内膜增生的形成机制,并对内膜增生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但PTCA术后6个月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仍有30%~50%,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效果。目前,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表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已有研究证明热疗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血管再狭窄。利用外加磁场诱导支架升温抑制再狭窄发生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磁热疗可使受热的细胞发生凋亡或细胞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抑制组织过度增生的目的。该方法可重复治疗,无须再次手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对机体无其他不良刺激,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磁热疗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冠脉支架的多功能体外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发优良力学性能冠脉血管支架的测试需求,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多功能血管支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并应用所研制的测试装置对自主研发的薄壁微管雕刻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介入过程中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以及支架植入后脉动流环境下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等多项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输送性能;其径向支撑力为180kPa;该支架植入后降低了支架段血管内壁的壁面剪应力,特别是支架近前端和近后端处为低剪应力区,易导致内膜增生而出现再狭窄.测试过程表明,该测试装置满足冠脉支架的多种力学性能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8.
内膜增生是引起移植的小血管远期通畅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机理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生,与局部生长因子有关。通过8条犬建立颈动脉间置吻合模型,观察冻干辐照人脐动脉(LIHUA)移植后的内膜增殖情况,并以犬自体股静脉为对照组,移植血管段在术后2-6周取材,采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吻合口通畅血管段内膜增厚、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PDGF-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药物治疗途径,以火棘植物果实纯阳子干预动物,观察球囊拖伤兔髂和腹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的程度,并与非用药组对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纯阳子对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1],自Gruentzig于1977年成功实施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措施[2].随着PCI技术的应用,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等术后并发症已成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病灶,应用超声进行成形术,在临床试验、动物试验和极少数临床病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高强度、低频率的超声波,置入导管内的超声探针系统等,使超声在血管内应用成为现实。超声血管成形术方法相对简单,操作人员不需要特殊培训。如果在血栓切除,血管狭窄再还原以后,辅助气囊血管成形术,可以使治愈率更高。这项技术经实验观察,并发症非常低,但目前尚处于理论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t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14例病人,8例患者在动脉病变处放置Stent。11例动脉病基本消失,追踪2年(8月~5年),临床症状完全解除,3例临床症改善。11例患者接受了1或2次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重复承受了4次血管成形术,并放置3个Stent,2个Stent放在两髂总动脉和腹主动脉,1个Stent放在腹腔动脉。另1位重复4次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在肠系膜上动脉放了2个Stent。最后1例,因为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撕裂和血管闭塞,而放置了1个Stent,经5年随防,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多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变,应考虑其为动脉损伤性病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的TNFα诱导基因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一种快速而高效的分离差别表达基因的新方法-抑制消减杂交法,分离了在TNFα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中差异宾cDNA,并经反向Northern杂交试验证实。初步确认TNFα作用后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内一些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了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药物支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再狭窄是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新类型的支架相继出现,而药物支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简要介绍了药物支架作用的机理以及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在介入性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TGF-β1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能与新生内膜的发生发展存在的关系。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检测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新生内膜中各蛋白的表达变化,以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与内膜增生以及TGF-β1与MSCs招募的关系。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程度的变化,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血管损伤后7、14、21 d时新生内膜中TGF-β1、P-Smad2/3、Nestin及Ki-67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内膜增生程度不同,损伤后7 d开始形成少量内膜,14d显著增多,21 d达最大厚度;(2)TGF-β1、P-Smad2/3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含量变化与Ki-67阳性指数正相关;(3)Nestin在损伤血管内的表达阳性指数与TGF-β1的表达量正相关。由此可知,TGF-β1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促进作用可能通过Smad经典信号通路,且在损伤过程中,TGF-β1的分泌可能招募循环中的MSCs至损伤血管处,共同参与损伤后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直径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  相似文献   

17.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血管样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观察了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咖啡酸苯乙酯(CAPE)及其相关多酚类抗氧化剂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内ROS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了CAPE抗血管生成作用与ROS之间的关系及CAPE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CAPE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机制与抑制ROS促血管生成作用密切相关,推测CAPE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支架分类与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支架是治疗闭塞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医疗器件,文章从血管内支架的种类、材质、技术性能和制备方法等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还探讨了解决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内再狭窄这一主要问题的技术途径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项目立足于分子及细胞机制,在长达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用生理药理学实验方法验证了相关假说,是国际上对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及保护方法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系统研究之一,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基础与转化医学意义,并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大黄素洗脱可降解涂层支架的制作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肝素化吗啉二酮苄酯与L-丙交酯的共聚物材料作为药物支架可降解涂层的药物载体材料,大黄素作为药物,在自制的计算机控制的喷涂设备上成功制备了大黄素药物洗脱支架(药物含量(150±5)ug).并研究了大黄素支架在体外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中,(37±0.5)℃下的释放.最后在体内与裸支架和不舍药的聚合物涂层支架进行了1个月和3个月的对照实验.研究发现,所制备的药物支架扩张后表面无撕裂、挂膜.此外,高含量比的药物支架(大黄素含量50%)中的药物10 d内的释放达到90%.3个月后体内涂层材料大部分发生降解,从血管切片和内膜厚度可以看出,大黄素对内膜增生有着明显的作用,可以抑制血管内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