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室内受控生态系统试验,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即藻类生长的控制作用.对浮游动物与藻类的计数与测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富营养条件下,通过合理的生物操纵,使得摇蚊幼虫等植食性浮游动物达到和维持足够的密度,就能够在夏秋季有效地控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对北麂列岛附近进行水质、沉积物和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一类海洋功能标准,水质中无机氮和磷酸盐严重超标,锌部分站位超标。浮游植物45种,以硅藻类为主,占88.4%。大型浮游动物26种,以桡足类为主,占34.6%。大型底栖生物11种,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各占45.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3.
铜绿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并纯化培养草履虫、绿眼虫及枝角类的大型氵蚤等浮游动物 ,同时培养产毒铜绿微囊藻 .逐日观察、计数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在不同密度时对不同种类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 :铜绿微囊藻对不同类别浮游动物的影响因藻类浓度变化而异 ,铜绿微囊藻对草履虫的抑制影响不明显 ;对绿眼虫的生长繁殖能较强抑制 ,当铜绿微囊藻的密度大于 9× 1 0 6 个 /L时 ,绿眼虫几乎无法生存 ;当铜绿微囊藻密度大于 9× 1 0 9个 /L时 ,对大型氵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缢蛏对对虾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5月 ̄9月在山东省海阳黄海水产集团公司养虾场,结合缢蛏和中国对虾混养实验,探讨了缢蛏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主要滤食2 ̄5μm的无鞭毛藻类,从而使隐灌等鞭毛灌类成为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缢蛏滤食原生动物、轮虫等小型浮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的幼体,并且通过食物竞争来影响大型浮游动物,使浮游动物群落以捕食性和繁殖力强的剑水蚤及其无节幼体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5.
浮游植物"水花"的形成机制和动态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浮游植物"水花"表现为浮游植物种群密度呈周期性的快速增长和快速消退等动态,从数学模型上看就是可激励系统.本文利用简单的浮游生物捕食模型,研究了浮游植物产生的毒性对具有浮游动物稀释毒性系统可激励的影响.通过对所建微分方程模型的分析,得到了系统产生hopf分支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没有浮游动物稀释毒性的系统中,浮游植物产生的毒性不能使系统呈周期性动态;可在浮游动物稀释毒性时,适中的毒性会诱导系统产生极限环.通过模拟,得到了由于浮游动物对毒性的稀释而能够促进"水花"形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水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生态动力学模式参数的敏感性试验,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模拟结果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模式在温度、辐射和透明度等实际观测资料的强迫下,模拟了1982年5月至1983年5月渤海水层生态系统的年变化。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最大生长率、海水的消光系数、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最大捕食率、捕食效率和碎屑的再矿化率是影响渤海水层生态系统年循环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浮游植物和轮虫同时存在,蚤状幼体发育正常,变态率高;仅有浮游植物的情况下,变态率明显下降,且不能发育到第V期.  相似文献   

8.
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浮游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年8月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在沿岸和近杭州湾口门一侧较高,在大金山岛周围区域较低;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不均,仅在近杭州湾口门一侧出现一高值区;浮游植物密度的数量变化与表层悬浮物(r=0.906,P=0.013)呈显著负相关,与表层无机氮(r=0.835,P=0.038)呈显著正相关,与底层无机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7,P=0.004),与表、底层无机磷(表层:r=0.541,P=0.268,底层:r=0.605,P=-0.280)、浮游动物丰度(r=0.083,P=0.876)相关性不显著,水动力作用对其平面分布有一定程度影响;与历史资料相比,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近年来呈升高趋势,浮游动物丰度则呈下降趋势,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非一致性,反映出浮游动物未能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该水域浮游生态系统可能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海口地区养鱼池中浮游植物分隶于7门57属84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大多在20—100mg/L 之间,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蓝藻、硅藻、裸藻次之,金藻最少。浮游动物分隶于37属4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多在3.0—13.5mg/L之间,以轮虫为主。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仅是浮游植物的1/14—1/9.5。  相似文献   

10.
应用部分生命周期(21天)慢性生物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多效唑和烯效唑对大型氵蚤(Daphniamagna)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明显影响大型氵蚤母代和F1代的繁殖和发育,造成大型氵蚤繁殖能力下降、发育延缓和生存能力降低.与多效唑相比,烯效唑除对大型氵蚤的第一次产卵数及对F1代平均每氵蚤产氵蚤数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淀山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80种,其中轮虫46种(58%),枝角类21种(26%),桡足类13种(16%),优势种主要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曲腿龟甲轮...  相似文献   

12.
分水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10-12月期间,对浙江分水江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共鉴定浮游动物23种,其中轮虫11种(占48%),枝角类6种(占26%),桡足类6种(占26%),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priodont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特异中剑水蚤(Mesocyclops dissimilis).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78.0~297.3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044~8.924 mg/L.依据同步测定的理化指标,运用化学评价指数(Pb/n)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PI)对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分水江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分水江水库的水质属中度污染型,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必要的巩固治理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3.
拉市海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初级生产力和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拉市海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类密度及生物量,对于评价该湖泊的水质现状及对其的保护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调查共发现133种浮游植物及62种浮游动物,定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58000cells/L和29500ind/L总生物量分别为13.36mg/L和2.24mg/L。其中硅藻、绿藻和轮虫,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种群个体数均占有绝对优势,说明拉市海水体属于寡污染型。此外,文章还测定拉市海水体初级生产力,同时对鱼产潜力进行估算。得到该水体浮游植物平均总产氧量为1.02mg/(m^2·d),湖泊总鱼总产力为390.39kg/hm^2。虽然该浮游植物产氧量较低,但从整体角度上看却是适宜的,即浮游生物在该水体中的种类和数量与其水体自身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温度、光照和磷质量浓度对生物操纵效果的影响,选用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分别作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的代表种,建立不同磷质量浓度(0.05、0.1、0.5、2mg/L)的水生微宇宙模型,研究不同温度梯度(15、20、25、30℃)、不同光照强度(1000、2600、4200、5800lx)及不同光暗比(10∶14、12∶12、14∶10、16∶8)条件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控藻效果.结果表明:磷质量浓度为0.05~0.5mg/L、温度在20~25℃时,大型溞和金鱼藻生长较好,对小环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磷质量浓度为0.05~0.5 mg/L、光照强度在1000~4200lx时,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小环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强光(5800lx)有利于小环藻、金鱼藻的生长,但对大型溞有抑制;磷质量浓度为0.05~0.5mg·L-1,光暗比为14h∶10h时,大型溞和金鱼藻生长最好,可以达到很好的抑藻效果;当磷质量浓度相同时,温度30℃、光照5800lx时,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分别调查和报道了连环湖(卡拉白鱼放养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水质理化特征:透明度为26cm,PH为8.99,含盐量为1.50mg/L,硬度为2.25mmol/L,碱度为11.64mmol/L,COD为19.16mg/L,水体主要离子含量和离子总量均值依照浓度高低排序为HCO;〉Na^+和K^+〉SO4^2-〉Cl^-〉Mg^2+〉Ca^2+,水型为带,湖泡属于富营养类型(N为0.7mg/L,P为0.33rag/L).浮游植物5个门21个种属,其中绿藻门9个种属,数量810.25×10^4ind/L,占42.86%;硅藻门6个种属,数量323.58×10^4ind/L,占28.57%;其他藻类为蓝藻门、裸藻门和隐藻门,共有6个种属,数量64.82×10^4ind/L,占28.57%.浮游动物28个种属,其中轮虫14个种属,数量137ind/L,占50%;枝角类8个种属,数量54ind/L,占28.57%;桡足类6个种属,数量95ind/L,占21.43%.此外,对水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和水域饵料生物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桥墩湖浮游植物调查以及鲢、鳙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月在湖北省对养殖水体桥墩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5门40属43种.浮游藻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1.02×108个/L,平均生物量为14.56 mg/L.浮游动物29种,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3 189.62个/L、15.71 mg/L.其中中华小尖头藻(Raphidiopsis sinensia)、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和中华平裂藻(Merismopedia sinica)占到了总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的80;.从生物量来说,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达到了总生物量的15.64;,以及浮游动物的轮虫为74.64;.  相似文献   

17.
 斜带石斑鱼在中国的养殖主要位于南方,养殖规模仍不及其他海水养殖鱼类,如卵形鲳鲹、海鲈、军曹鱼等。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造成斜带石斑鱼养殖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与石斑鱼仔鱼开口期缺乏适宜的生物饵料有关,尤其是浮游动物的缺乏。为此,文中设计了4种不同培水方式,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式1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40 mL·m-3和4 g·m-3(组1),方式2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80 mL·m-3和8 g·m-3(组2),方式3中添加小球藻液2.5 L·m-3(组3),方式4中添加小球藻液5 L·m-3(组4)。每组设3个重复。育苗池规格2.5 m ×4.0 m×1.1 m(宽×长×高)。结果表明,组1和组2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数高于组3和组4。益生菌和虾片的添加可显著提高育苗池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密度。整个育苗过程中。组2所含浮游动物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1.3 × 10.5~2.1 × 10.5 ind·L-1),组1和组2中浮游动物密度要显著高于组3和组4(P≤0.05)。从实验中可看出石斑鱼育苗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和虾片,可获得较丰富的浮游动物群落,为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提供活饵料。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大纵湖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特征和驱动因素,综合评价输水工程稳定运行后其水环境状况,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大纵湖开展为期3a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逐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纵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分别为33种、9种和7种;种间联结性检验统计量表明,大纵湖优势种总体上呈显著正关联,且关联性逐年增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23.17 个/L,呈下降趋势,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呈上升趋势,相较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比重逐渐上升。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总氮和水温是影响大纵湖浮游动物物种演替的重要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大纵湖污染情况,结果均为寡污,B/T指数与TLI富营养评价结果相符合,大纵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浮游动物对大纵湖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有良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1,4-二硝基苯对藻型塘微宇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室内微宇宙(V=40L)中,实验研究了1,4-二硝基苯(1,4-DNB)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在1,4-DNB质量浓度为0.1,0.2,0.4,0.8mg/L下,6d左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细菌总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破坏,浮游动植物数量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细菌总数有降低趋势。同时,群落产氧量减少,呼吸量增加,Pg/R比值明显下降,1,4-DNB浓度越高,群落代谢变化幅度越大,但26d以后,明显好转。实验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微宇宙模型是评价环境整体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黄石磁湖富营养化水平现状,2013年4月对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111种,隶属7门54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7.76%;蓝藻门种类数次之,占总种类数的20.72%;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约为31.530×106个/L,其中以硅藻门和隐藻门数量最多,各占水体中浮游植物整体平均密度的32.50%和31.10%。基于浮游植物密度、优势种、污染指示种、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2-2002)综合评价,磁湖水体污染较严重,属于中至富营养状态,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Ⅲ~Ⅳ类水质标准。通过分析磁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磁湖的水生态环境管理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