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些人反对劳动价值论,其认识上的根源有三个:一是与劳动价值论存在着逻辑思路的歧异;二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义缺乏全面深入地理解;三是误以为劳动价值论与私营经济、市场经济、要素分配不相容。澄清商品价值论的分歧,必须对马克思关于价值概念、劳动形成价值的原因、劳动价值论作用等理论的原意做进一步地阐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性突破和历史性飞跃,同时也敏锐地洞察出价值的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的差异和矛盾,为宏观劳动价值论和微观劳动价值论各自独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价值论还是宏观和微观没有自觉分野的劳动价值论.由此留下了一些思维空档和认识盲区。只有自觉地将劳动价值论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才能明确劳动价值论一系列基本结论的前提条件,才能廓清价值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操作领域。宏观劳动价值论是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社会创造宏观价值总量行为的理论,它的分析重点是宏观价值生产函数,它的理论体系是宏观价值生产函数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修正、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潮。《劳动价值论;是包袱还是翅膀》一文即是这股思潮中表现得比较露骨和彻底的。我们认为该文关于劳动价值论在批判资本主义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关于劳动价值论对共产主义的“不适用”,关于用“效用价值论”,“一般均衡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论证在逻辑上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意义及其现实价值,分析了当前劳动价值论在我国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这种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因为,这里的“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性的框架。其中包括,《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一旦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只囿于劳动价值论,还要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并依此建立了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三卷又进而指出,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更不能囿于第一卷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具体化,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承认,此即马克思主义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关于《资本论》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针锋相对的反击,虽各有些合理之处,但也均陷入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和形式主义错解,无足为凭。  相似文献   

6.
新的时代,世界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因此,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分析入手,论证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我们必须坚持,从论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最抽象、最本质的部分,它需要由理论思维的抽象层次走入具体层次,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来解决现时代的问题,所以必须发展劳动价值论,只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理论“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于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然后指出了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同之处,最后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应如何批判地继承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辩证法对劳动价值论的规定是现代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但不能直接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抽象论述直接演绎现代具体经济矛盾,而应在抽象意义上吸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根据对现代具体经济矛盾的认识,进一步抽象层面的规定,形成与现代经济矛盾相对应的现代劳动价值论,再从现代劳动价值论这个抽象,论证现代经济矛盾的具体。  相似文献   

10.
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中的作用都不能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承认除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