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从东南地区运往北京、通州及边陲的漕粮时常由于漕船迟至、北运河不畅等原因被截留在天津,这些截留在天津的漕粮会在适当的时候再行转运。记载转运天津截漕过程的史料很少,雍正初年曾任兵部侍郎的李绂在其文集《穆堂别稿》中留下了一篇日记,详细记载了雍正二年转运天津截漕至通州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漕运是关乎王朝生存命脉的重要政治、经济活动,影响到中央行政系统的整体运作。江西庐陵麻氏为明代军户,入清以后仍然承担了挽运漕粮的任务,麻氏的定居、迁徙与其军户身份密切相关。通过论述庐陵麻氏承担和应对漕运的办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江西卫所漕运体系的实际运作。而麻氏的宗族建设及其发展,反映了漕运军户家族的地方化过程,同时也是地方社会文化构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世本》是主体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谱牒类文献,《帝系》篇所记商王世系为该书核心之一,并对《史记·殷本纪》有奠定之功。清代茆泮林辑本为公认最佳辑本,该辑本辑录商王世系23则,参照其他六种辑本进行辑校,分为成汤立国之前的先公和成汤立国之后的商王两部分,结合《殷本纪》《古本竹书纪年》、甲骨卜辞、战国简牍等文献,对相互印证的商王世系进行文献梳理与释证,更加客观呈现出商王世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宋、清两代积累的丰富的出土文献成果,为清代《说文》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而以王筠为首的清代学者之所以能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除基于他们扎实的"小学"功底和敢于利用民俗材料、敢于利用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等学术创新因素外,亦与他们敢于将前人之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说文》研究领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陶歌》(以下简称《陶歌》)是一组诗歌,作者龚鉽,南昌人,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组诗歌汇集了龚鉽在江西浮梁县生活期间所创作的,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陶瓷文化、陶瓷经济等方面的诗作共六十首。该书初刻于清道光四年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中对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水文地理有不少记载,其中对沅水,漕水,夷水,延江水,江水水系的水文地理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利用相关的文献则可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安·波特用平淡的语言叙述了《愚人船》中愚人随船漂流无以为家的末日景象。本文从对话与癫狂两个角度探讨了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中人人对立的"愚人"主题。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工开物》是最早记载和图示琢玉机的文献。自1637年初版刊行以来,在翻刻和传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版本。文章重点考察和对比了《天工开物》几个版本中"珠玉"篇的相关琢玉文字和《琢玉图》,将图示琢玉机划分为框架型、完整型和扩展型三种型式,初步解读了前两种类型是否存在实物原型和相互关系的6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粮食调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满足粮食调拨的时间及降低调拨成本的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粮食调拨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通过粮食调拨计划汇总、分配方案制定和粮食运输方案制定等物流过程,给出粮食分配和运输的优化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用性,为制定粮食调拨运输方案提供快捷有效的决策支持,同时提供了决策者人工干预的接口.在对比了CS(Cost-Scaling),RELAX,RNET,NETFLOW算法实际效率的前提下,选择实现了高效的CS算法.该系统作为粮食行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已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臭氧溶解理论基础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臭氧溶解理论,将高浓度臭氧发生器与射流器、气液溶解器等设备组成高浓度臭氧水发生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影响臭氧溶解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系统中采用高浓度的臭氧气体、较低的气液体积比及较高的系统运行压力,有利于提高臭氧传质效率及臭氧溶解效率·在1m长的管路上经过1s的溶解时间臭氧传质效率可高达98%左右·这一结果有利于高浓度臭氧水生产设备和水处理系统的小型化,从而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3.
佳木斯历史悠久,先秦时形成早期贡使通道。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发展成为古代黑龙江的"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朝贡道,见证了历史的巨变和兴衰,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增进了汉民族与各民族的友谊,也有力地传播了中华文明,极大地推动了东北边疆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论述了山西交通运输与山西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交通运输仍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从山西水运的现状着眼,分析了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发展水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指出水运是未来山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就如何发展山西水运事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重力有压流长距离输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厂需水量满足程度作为系统可靠性的量化指标,建立输水系统可靠性模型,模拟分析了连通管间距对输水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随着连通管数目的增加,系统可靠度趋于稳定;同一连通管间距下,输水距离越大,系统可靠度越低;随连通管间距的减小,输水距离导致的可靠度差距逐渐减小.在保证输水系统可靠度要求的前提下,定量测算了不同输水距离下连通管间距的参考值,为科学设计长距离重力有压流输水系统,提高系统可靠性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盛果期枣树为研究对象,利用EM50土壤温湿度测定仪监测沟灌条件下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60m3/亩、100m3/庙、140m3/庙灌溉量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确定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土壤湿润区间、灌溉周期,为枣树的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在60m3/庙、100m3/亩、140m3/亩灌水量下土壤水分下渗的湿润区间分别为-100cm、-120cm和-160cm;水平侧渗的湿润区间分别为80cm、1 00em和140cm.(2)灌溉过程中林地土壤水分的平均运移速率为24.78cm/min.(3)土壤水分湿润区间和灌水量和灌溉时间三者间存在的线性函数关系式为Y=-0.115X1+0.11 9X2+34.645.(4)灌水量每增加40m3/亩,相应的灌水周期将延长4-6d.  相似文献   

17.
考虑对流、弥散、吸附/解析、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建立了土壤中污染物运移的两区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可动水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孔隙水流速、含水率及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θim/θm值也会导致不同的穿透曲线;不可动水所占的比例较大时,即使保证了孔隙流速、输入浓度、弥散系数等参数相同,不同的含水率也会导致不同的穿透曲线,但θim/θm较小时,含水率的变化对浓度的变化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前混合式磨料水射流磨料颗粒运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应用液固两相流理论,分析前混合式磨料水射流磨料颗粒在高压水管路内输送过程中的轴向运动和横向运动,得出磨料颗粒在进入高压水管处和喷嘴处均产生轴向加速运动的结,并建立了轴向加速运动方程,求解表明,磨料颗粒在加速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其速度以负指数形式趋近于高压管中水的速度,且在短时间内磨料颗粒的速度就能近似达到水的速度,磨料与水的混合液达到速度平衡状态,提出了重量、紊流运动时小漩涡垂直向到水的速度,料与水的混合液达到速度平衡状态,提出了重量,紊流运动时小漩涡垂直向上的份力,马格驽斯升力,颗粒尾迹间的作用力等是使磨料颗粒产生横向运动的力。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管路系统主固定支架的受力情况,指出了波纹管膨胀节选型的注意事项.在剖析1个工程实例后,提出了合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