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对绿孔雀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绿孔雀的消化系统与一般鸟类的大致相似,消化管各段腺体发达。食管表层为轻度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层异常发达。腺胃内腺体成宽大集合窦状,为单管状和管泡状腺。肌胃发达,肌胃粘膜肌层不明显;十二脂肠绒毛长而密集,分支现象异常明显,有中央乳糜管存在,粘膜下层不明显,无十二指肠腺。空肠上皮细胞中坏状细胞增多,肠绒毛粗短,少有分支,中央乳糜烂管明显可见。盲肠一对,呈“V”形,管壁较厚,固有层有淋巴结存在,粘膜下层异常发达,内充填有脂肪组织。直肠壁环行肌发达。肝胆管、两胰管分别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内壁。肝脏、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  相似文献   

2.
3只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 3只红腹锦鸡 (Chroysolophuspictus)食管和大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 ,结果显示 :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4层结构组成 .食管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突入腔内形成几条纵行皱襞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膜内有较发达的食管腺 ,粘膜肌为纵行排列的平滑肌 ,粘膜下层相对较薄 ,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行平滑肌组成 .大肠由盲肠和直肠组成 .盲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环状皱襞 ,直肠则无皱襞结构 .从盲肠到直肠 ,绒毛逐渐变得宽短和稀疏 ,未见中央乳糜管 ,肠腺逐渐减小 ,上皮和腺体的细胞之间杯状细胞渐少 ,粘膜下层逐渐不明显 ,淋巴组织由发达到不发达 ,盲肠的粘膜下层的淋巴集结见有生发中心 .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3.
3只红腹锦鸡小肠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用组织学方法对 3只红腹锦鸡的小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 :红腹锦鸡的小肠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等 4层结构组成 .其环状皱襞明显 ,粘膜层较其它各层厚 ,从十二指肠到回肠 ,肠绒毛由细长密集逐渐变得宽短稀疏 ,肠绒毛中存在明显的平滑肌束 ,但未见中央乳糜管 ;固有膜中有发达的腺体 ;粘膜肌层由一层纵行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十二指肠缺无到回肠得变明显出现 ;肌层由内环肌和外纵肌组成 .另外 ,将红腹锦鸡与其它鸟类小肠壁的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搞清虎皮鹦鹅(Melopsittacus undulates)胃和十二指肠的结构特征,为动物学研究和生理学研究及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对虎皮鹦鹅胃和十二指肠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虎皮鹦鹅的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腺胃内有发达的复管状腺和单管状腺,腺胃乳头内有发达的粘液腺,复管状腺密集于腺胃深层.肌胃粘膜内为单管状,胃腺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组成.主细胞胞质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酶原颗粒;壁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的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下层不明显,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出形成大量的长叶片状绒毛,绒毛内无中央乳糜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肠腺主要由吸收细胞、潘氏细胞组成.吸收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表面密集微绒毛;盘氏细胞胞质顶部充满粗大的颗粒.表明虎皮鹦鹅胃和十二指肠的结构特征与其消化功能和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7.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尼罗罗非鱼肠甚长,回旋十分复杂,可分为十二指肠、前肠、后肠和直肠,这4部分的组织结构均由粘膜,肌层和浆膜组成.粘膜肌层缺如,使固有膜与粘膜下层不分.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肌层组成,薄的浆膜覆于肌层.  相似文献   

9.
沙蟒皮肤,消化及雌性尿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蟒(Eryx miliaris)的皮肤、消化和雌性尿殖器官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皮肤缺少皮肤腺,消化管的共同组织学特征是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卵巢为长囊状致密器官,位置不对称,右侧前于左侧,卵巢外层为生殖上皮,内为结缔组织,输卵管壁分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肾为长形,分5~6叶,右侧输尿管较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大壁虎的机能形态,对大壁虎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微结构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观察结果与其他蜥蜴亚目动物相似,具有以下特点:消化道管壁具有典型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四层,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口腔粘膜上皮轻微角质化;胃底腺为单管状腺;肝小叶结构不明显,在肝脏内可观察到许多色素细胞群;胰脏无分支现象,内分泌部(胰岛)散布于外分泌部之间,与外分泌部分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