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直流锅炉启动过程模拟计算程序OTBSP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及求解直流锅炉启动过程中工质侧、烟气侧及金属蓄热所遵循的数学模型,开发了能够模拟计算配有不同型式锅炉启动系统的直流锅炉由点火至负荷达35%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这一过程的计算机程序OTBSP.该程序能够优化锅炉启动系统设计及为运行人员提供最佳启动曲线.以石洞口第二电厂2号机组1993年7月6日的冷态启动为算例,全面比较了锅炉主要参数的程序OTBSP计算值与电厂测量值,结果表明二者相当一致,该程序是正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蓄热式电热锅炉工作原理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控制功能和特点,使用蓄热式电热锅炉,既充分合理利用了能源,降低了用户运行费用,又为电网提供了一种调荷避峰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8000人规模的大学热水供应系统的方案,介绍了全蓄热式电热锅炉的工艺流程和主要参数计算,分析了系统的特点和运行状态,给出了系统的PLC自动控制原理图和基本控制要求.对于实行峰-谷电价的地区,该热水供应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经济.  相似文献   

4.
临界峰谷电价比在电锅炉蓄热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有关电力优惠政策,降低供热锅炉的运行费用,采用电锅炉蓄热技术,提出了临界峰谷电价比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对电锅炉蓄热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其与常规燃气供热锅炉的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得到临界峰谷电价的比值。计算分析表明,峰谷电价比大于临界峰谷电价比时,采用电锅炉蓄热供热比较经济合算,且投资回收年限随着峰谷电价比的增大而缩短。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锅炉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变压调速器构成的锅炉节能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可实现对锅炉的全面监控及自动控制,增强了锅炉运行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6.
简要叙述了电锅炉加水蓄热系统作建筑物供暖热源的系统原理及其应用特点,阐述了在中小建筑物供暖系统中应用电锅炉加水蓄热方式作为系统热源的设计方法,主要设备的选择计算及在工程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并通过对某商场空调系统热源的介绍加以引证。  相似文献   

7.
张英杰 《科技资讯》2010,(25):92-92
针对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室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堵塞、烧损及蜂窝体破碎等现象;通过对加热炉蜂窝体的尺寸进行改进,改善了加热炉蓄热系统的蓄热性能,满足了加热炉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蓄热式燃烧系统具有大幅度节省燃料和减少NOx排放的双重优势,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燃烧系统之一。本文提出蓄热式燃烧系统的蓄热体和燃烧室等关键部件的动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并提出通道分离和预估-修正的迭代求解方法。对蓄热式钢包烘烤系统的动态运行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换向阀换向时间和蓄热体长度对系统动态运行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吸附蓄热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固体吸附蓄热技术的关键问题,重点阐述了吸附畜热工质对和蓄热床传热传质优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姚孟电厂引进的300 MW锅炉机组为例,对锅炉水冷壁系统的变压运行能力和调峰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分子动力学分解理论,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热激励法开采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逆反应的存在对水合物分解规律和气体在地层中渗流特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压力和温度控制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同时分析了地层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天然气的产量变化特征以及渗透率对它们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水合物分解前沿,压力值出现跳跃而温度值达到最低点,天然气的产量随时间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趋势,而且随着时间增长,周期逐渐变长,对渗透率的变化敏感.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冲击热流快速加热半无限体热冲击问题非傅立叶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热量传播速度为有限值的双曲线型导热微分方程式,对实际中常见的冲击热流快速加热半无限体所产生的动态热应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动态温度效应和热;中击期间动态热应力的变化规律。所得结果对完善发展热冲击理论及分析其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丘陵凝析气田生产开发时的产量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动态生产数据进行拟和分析。结果气藏压力变化同时受采出程度和气藏特性控制;气田自然产能低,但压裂增产幅度大;稳产递减阶段产量下降呈指数规律变化;气田衰竭式开发时,随着压力下降,气油比上升,凝析油产量下降。结论气田实际动态储量与容积法计算储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服大型火电机组汽包型锅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强和指令响应慢的缺点,构造了一种非线性串级控制结构:外控制环以主汽压力为控制对象,将其控制器输出作为汽包压力设定值;内控制环则依据汽包压力与其设定值的偏差的大小调节锅炉的供给燃料量.仿真表明:与PI控制相比,在本设计系统的控制下,主汽压力的动态响应速度更快、超调量更小;当主汽压力受到0.1MW外扰作用及模型失配20%的情况时,非线性串级控制系统仍具有良好的大范围升、降负荷指令跟踪性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16.
中承式桁架拱桥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的节段模型静力试验和动力试验,获得了主梁及主拱的静力三分力系数随攻角的变化规律、主梁的颤振特性,识别了主梁的8个颤振导数,并对试验获得的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该桥的主梁和主拱结构的抗风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立筒仓卸料过程中,贮料流态不断变化,仓壁压力随之表现出不同变化规律。为研究卸料过程中贮料在粮食立筒仓中的流动状态和速度分布、贮料对仓壁产生的动态侧压力以及相应超压系数,采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粮食立筒仓卸料过程进行模拟,分别选定两种不同卸料速度工况,并结合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动态侧压力。结果表明:通过直接观察和整体流量指数分析筒仓内贮料流动状态,贮料流态与其所处的筒仓位置有关,发展进程为整体流动—管状流动—漏斗型流动;EDEM仿真模拟与试验结果的静态侧压力值接近、动态侧压力分布规律一致,且超压系数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卸料整体过程中,流速快工况的超压系数均大于流速慢工况;筒仓仓壁下部1/3hn范围内的动态侧压力突增最为明显,贮料内部不断重复动态拱过程致使仓壁卸料压力呈现不同震荡分布,且该位置的超压系数高于现行规范的水平侧压力修正系数Ch。EDEM离散元卸料仿真进行动态侧压力研究具有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筒仓结构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末段储气是输气管道短期调峰的重要手段,工程上经常用稳态计算法估算输气管道末段储气量,而末段储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稳态过程,因此用稳态计算法估算末段储气量具有一定的偏差。本文通过对管道末段进行多种工况下的非稳态模拟来界定末段储气量稳态计算法的偏差范围,并得到了若干管道末段的储气规律。针对影响输气管道末段储气的各种因素,分别按不同管径、管长、进口压力和流量设计了6种工况并利用国际上通用的管道仿真软件SPS 9.6(Stoner Pipeline Simulator 9.6)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在非稳态工况下,稳态法计算末段储气量比非稳态计算末段储气量低约14%—25%;输气管道末段储气量的变化受用气负荷变化规律的影响,在不同工况下末段最大储气量出现的时间一般比管道末端最大用气负荷出现的时间有所提前或时间相近;当管道末端用气流量发生变化时,管道末段起点压力的变化较终点压力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管段越长、管径越大,滞后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矿动压对附近巷道围岩应力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采矿动压对附近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为对巷道变形破坏显著地段和冲击地压的危险性预测提供依据,以某矿工作面开采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采矿围岩应力演化规律;探讨了采矿动压对巷道围岩应力及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采场应力数值逐渐增大,应力集中区域自临空面向周边扩展、向前推进、且连续变化;掘进进度相同时,右帮围岩应力数值和增加梯度大于左帮围岩;同一选取路径上,右帮围岩应力呈阶梯状变化,而左帮的围岩应力呈规则状的曲线变化;采动动压引起巷道围岩应力集中,围岩中积聚的弹性变形能增加,具备发生冲击地压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20.
高温下花岗岩热物理特性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介质固热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平面应变模型下,进行了花岗岩热物理特性的数值试验,在韦泊随机分布下对热膨胀系数变化引起的花岗石热破裂温度的变化做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花岗石热物理特性与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