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促进罗平旅游的抓手;旅游文化建设,是罗平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旅游文学的研究、开发、整理、创作,是罗平旅游文化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或者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发展性,因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系统性工程。旅游与文化自古以来都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中国文化素来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传统,游山玩水,其实就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罗平的旅游文化开发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二三十年的时间,长期以来,罗平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和发展罗平的旅游文化事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动静不可谓不大,动作不可谓不小,但就目前的情形看,罗平的旅游文化开发和建设似乎陷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困惑期,遭遇到的发展瓶颈一时似难突破。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本文拟就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问题,谈一些浅见和思考。一、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30年发展,罗平旅游形成良好态势,正在为更多的人所瞩目。怎样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成熟的旅游品牌,形成更为巨大的影响力,这是新的时代环境中罗平旅游业必须重视的。为此,应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重启思路,再次探讨罗平旅游发展定位和旅游文化建设路径,推动罗平旅游进入一个新境界。一、发展与问题罗平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一些数据中体现出来,对比2013年和2014年的情况就可以看到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越来越重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载体,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婺源,作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县,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极富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开发婺源的文化旅游资源、探究婺源的文化旅游内涵、大力发展婺源的文化旅游产业、对进一步提升婺源的旅游形象,全面提高婺源的旅游发展水平,促进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旅游品牌推广的目的在于解决受众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与接受,媒介作为旅游品牌推广的主要载体,促进了广大受众对旅游产品的品牌产生认同,并以感性的行为接受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本文从分析各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出发,以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对旅游品牌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旅游消费群体对矿山公园传播载体行分析,寻找适合矿山公园拓展旅游品牌的媒介载体,以提升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品牌知名度,推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链条虽耦合状态良好,但仍存在产业链短小、各节点发展不平衡、整合程度低等问题,与曲阜市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从产业链整合视角进行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突破产业边界实现联动发展、延伸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通过将文化旅游产业链纳入区域旅游网和加强区域旅游协同整合等策略来提升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曾玮  抗文生 《甘肃科技》2007,23(3):242-243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的交流都离不开传播,旅游文化也不例外。当今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各种媒体都为旅游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这其中又以电视传播最为普及同时也更加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电视在传播各种旅游文化的同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成为了人们增长知识以及各种旅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为有效的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8.
结合狮脑山公园旅游景点的总体开发和设计。从园林的本质入手。提出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人文历史主题、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抓住园林景现设计的灵魂,从根本上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和感召力,继而促进旅游资源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试论"乡村旅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主要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内容,认为它应该包括:第一、农业旅游;第二、民俗民情与乡村建筑旅游;第三、乡村文化旅游.并对每个内容进行了细分.最后指出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认为"乡村旅游"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旅游",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进行的旅游.  相似文献   

10.
莫凡 《山西科技》2009,(3):71-72
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帮助其形象提升,可以扩大知名度。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因此,从旅游文化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翠芳 《科技信息》2012,(6):49-49,51
在经济大发展、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河南省,虽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无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旅游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平 《科技信息》2009,(18):124-125
本文尝试对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结合无锡城市文化特点,尝试对无锡文化生态旅游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旅游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隐逸文化是以隐士为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复合体。隐逸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旅游内涵,有意识地开发利用隐逸文化资源,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对于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与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相比较,虽然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保护、宣传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山西省应该采用点轴发展模式,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广泛吸纳资金,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核,旅游产品禀赋的提升离不开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兰州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其旅游产品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整合兰州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禀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阐释了整合兰州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禀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兰州现有文化资源做了归纳和分类;其次,在总结兰州旅游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产品特色、结构、体验性和市场开发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兰州旅游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文化资源整合的角度,结合兰州现有特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兰州旅游产品禀赋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引起旅游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体验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人们通过旅游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民俗,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了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旅游消费就是文化消费。而文化赋予了旅游活动的灵魂",山有仙则灵,水有龙则灵"任何一个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产品,如果没有文化的渊源,都显得黯然失色,没有活力,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旅游活动更有吸引力。本文立足于河南省旅游资源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分析了旅游资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河南旅游资源与地域文化结合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商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商业文化旅游有良好的基础。随着河南旅游的发展,河南省发展商业文化旅游日益引起河南省政府的重视。为更好地打造河南商业文化旅游名片,运用SOW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发展商业文化旅游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较为清楚地指出了河南省发展商业文化旅游的优势和不足,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施竞争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将会大力推动河南省商业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封是一座历史古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对历史文化进行开发与整理,根据开封历史文化的特点,确定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对外实施强有力的旅游产品促销手段,扩大和提高开封的知名度;对内加强城市管理和旅游设施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导游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注重新的旅游项目的设计的设计与开发,丰富旅游内容,提高开封旅游产品的品位,使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以自然资源为旅游目的旅游方兴未艾,而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和保护森林环境的重要方式。为了提升人们对旅游的环境意识,本文从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的文化认同,论述了赋予森林生态游文化内涵才是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昌发展三国文化旅游具有区位、交通、经济、旅游价值、市场知名度等条件,但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区域零散开发、缺乏文化内涵和品牌整合、资源可接触性差、精品景点少等突出问题,需进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宏观上,着力推进三国旅游品牌的各区域联合建设;微观上,加快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功能释放载体建设;同时进行层级营销,大力发掘国内外客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