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创业选择当中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对社会经验及资金需求低等特点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首选。然而有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就业及互联网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偏低,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通过网络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找到新的就业创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敏 《创新科技》2015,(6):17-19
"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产业结合,必然能够给传统产业以新机遇,给中小企业发展以空间,给农民(农民工)就业以机会。本文在对"互联网+农业"进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农业"视域下的现代农业的应该具备的特征,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准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塑农业产业链等;并以这些特征为标准,具体阐述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产业形态、组织形式,而且给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但在大学生围绕"互联网+"的创业活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弊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创业能力不强;盲目跟风创业,缺乏创新。围绕"互联网+",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钱进 《信息化建设》2014,(11):15-16
“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这句话最先出自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之口。早在2013年5月24日举办的百度联盟峰会上,他就说“互联网是上天赐给中国的一个机会,可以把很多传统产业推倒重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推动了新一轮创业浪潮发展,其重大意义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有助于商品生产、流通与消费各部分的改革,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化、促进创新创业等。跨地域合作生产,跨时空广泛传播使得文化娱乐产业在"互联网+"浪潮下飞速发展。该文以音乐工作室为例,从联系客户、录音室录制并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曲目,到通过网络发布作品获取关注,"互联网+"产业模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招聘、就业创业、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倾向测评、就业心理调适及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等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医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形势严峻.而当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往往出现创业机会多而创业意识相对弱的现象.在国家努力构建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之际,加强医学院校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者感知、发现、评估和开发商业机会的过程,贯穿于创业活动的始终,是创业的核心要素。研究显示,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而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较弱是造成大学生创业"高意愿、低行为"的重要因素。浙江理工大学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办学传统,以提升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赢利性、可行性识别能力以及创业警觉性为目标,多措并举积极改革,逐步构建了凸显机会认知的创业教育体系、注重机会开发的创业实践体系和强调机会利用的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立足学科专业、面向产业行业的专创、科创和产创深度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生自主创业效益和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日益成为创业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热潮下大学创业教育的意义、面临的瓶颈,进而从革新教育理念、整合优质资源、转变就业观念、建立服务保障、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推进创业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枯竭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的压力巨大,构建适应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十分重要,意义深远。文章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在政府主导下,在就业创业政策、培训、互联网平台服务、融资、社会中介支持、行业技术服务、创业环境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开放式多层次的新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有关创业活动的教育过程,主要包含创业、创业意识、能力、知识和心理素质培养等内容。大学生创业面临着风险和机会,也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阳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5):316-321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对解决国计民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1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如改革商事制度简化创业手续、简政放权、财税支持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业投资和扶持众创空间等。目前,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带来不少积极的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产生了大量就业岗位,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带来了增收的希望,提升创业者的社会阶层,同时优化社会结构和助推城镇化;有利于提高长期报酬,让人们在创业和就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增进社会融合。为此,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创业政策体系,降低中小微企业用工成本,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创业扶持,从而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加创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杭州科技》2016,(5):25-27
正创业就业研究专家郝建彬指出,云计算在大幅降低技术门槛和IT成本的同时,其服务的资源弹性伸缩、快速调整、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特质还将企业的互联网创新效率提升300%,帮助企业多、快、好、省地开展互联网创业。阿里云生态创造120万个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当针对与这汇总现状,积极的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与创业、有效就业平台进行研究,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的优秀学生。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搭建"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使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实践性与网络的互动性高度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一体、课堂和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动的良好效应,具有先导和示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的公开文章和讲话中,"新常态"被提及了百余次。唐山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之一,已形成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陶瓷等支柱产业。但是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趋重,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等突出问题成为唐山市传统产业的桎梏。因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新常态下越发重要。该文通过对唐山市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分析了唐山市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对策,进而促使唐山市大学生成功创业并实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有关工作机会的创造者,这是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常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就业难的压力,这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应抓住机遇,转换思想,认识到重点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着实地根据每个人自身条件提出合理、有效、量身定做的指导策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该文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大环境,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形势与环境因素,思考应如何开展具有战略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以促进大学生能顺利地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究经济新常态对传统产业就业的影响,由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就业的现状入手,从宏观、微观多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经济转型对传统产业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最终得出降低企业招工成本、扩大出口和创新技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就业工作不断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成功率也逐渐提高,国家应该鼓励、多方扶持,将其作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办法。由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社会经验少,风险承担能力低,创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容易失败。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的保障机制,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服务与创业机会,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平台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组织方式,促进了产业内外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本研究从开放的视角下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模型,并以智能终端产业为例展开分析,试图展现“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互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经历了技术识别、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3个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之后,其组织方式将由线性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以云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关系;“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互联网+传统产业”不仅仅是产品联网,更需要将整个产业体系融入互联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