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有的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着范围不明,期限不清等问题,作为联合国的核心人权公约之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未决羁押从原则到制度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为了达到《公约》的要求,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要在司法审查、羁押期限以及替代羁押措施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是由刑事拘留和逮捕的适用所带来的持续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当然状态和必然结果。它并非是一项独立的刑事强制措施,也并未形成独立、封闭的司法控制系统,由此导致该制度内部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从中国未决羁押制度的现状着眼,分析其间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层面重构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权制衡理论的角度提出控制未决羁押权滥用的若干思考:建立逮捕与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将逮捕与羁押决定权从承担追诉职能的警检机关转移给处于中立地位的法院;实行逮捕的令状主义规则,建立逮捕与羁押相分离的体制;重塑我国看守所管理体制,将未决羁押场所从公安机关分离出来,改由处于超然地位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完善未决羁押阶段律师的辩护制度,真正实现控辩平衡、诉辩对等。  相似文献   

4.
张家驹 《科技信息》2010,(8):129-130
未决羁押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一国公民的权利现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未决羁押得到了广泛和普遍适用,成为一种常态。存在适用范围过广、羁押期限过长、羁押违反比例性、超期羁押、羁押场所违背中立性、司法救济虚无化等问题。从无罪推定的理念考察,未决羁押应当受到比已决羁押更加严格的司法控制,被羁押人应当受到比已决犯更加充分的制度保障。为此,应当在法定羁押地位,法定羁押适用,法定羁押场所,法定羁押期限,法定司法救济和权利保障等方面着手改革并完善,对现行未决羁押措施进行制度化、法制化,切实保障未决羁押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5.
在对我国未决羁押现状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提出未决羁押独立化改造的若干思考:建立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将羁押决定权从承担追诉职能的警检机关转移给处于中立地位的治安法院;重塑我国看守所的管理体制,将未决羁押场所从公安机关分离出来,改由处于超然地位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将未决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相分离,改变未决羁押期限随着办案程序的流转而相应延长的做法等.通过上述制度性、法治化的改造,使未决羁押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司法控制系统,减少以至于消除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会见难等刑事诉讼中的不良现象,切实改善被羁押人的处遇,维护其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6.
之所以选择台湾刑事诉讼法上的羁押要件作为论述的对象,是因为台湾刑事诉讼法上的羁押制度,尤其是在羁押要件的规定方面与大陆刑事诉讼法相应的逮捕条件有类似之处,但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羁押要件的制度设计上则更为完善、精细,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通过审视台湾的羁押要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我国构建与完善合理的刑事诉讼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审前羁押在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导致羁押期限不同于办案期限.确立羁押法定原则并分别规定强制到案措施与羁押措施,可使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分离.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存在以下问题:对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不明确;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混同;逮捕权的行使缺乏规范.因此,我国要确立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分离以及羁押措施与强制到案措施分离原则,合理规范羁押期限,杜绝隐性超期羁押.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只存在有证逮捕,且羁押往往与逮捕相混,不利于刑诉程序的顺利开展。国外对逮捕和羁押分剐进行了规定,可以确保安全与自由、侦查的效率与程序正义得到合理平衡。确立逮捕和羁押分离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水扁与李荞明均因被追诉而处于羁押状态,而命运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岸的羁押制度不同。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根源——对无罪推定的接受与否。笔者得出结论:有罪推定的传统不应成为程序正义追求的羁绊。  相似文献   

1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正式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仔细予以审视,该条规定相对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足。为做好检察工作与新刑诉法实施的衔接工作,有必要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期限、程序启动、配套制度完善等方面对其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