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下面我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已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应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活机器”,而应是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个性主体。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的是交流、互动,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强化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同样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也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可“直言批评”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如在批评的时候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引起师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同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的表扬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掌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对于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这里,我想就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李一玲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4):96-96,91
“口能明其言”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必备的基本能力。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要真正体现是师生之间的亲切“谈心”,而不是“我说你听”强行灌注。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与其说是用口讲,不如说是用“心”谈。以心换心,人之常情,没有诚意,难以服人。一次成功的谈话所付出的劳动,绝不亚于一堂好课的艺术构思。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同样,与学生谈话也要讲究艺术。这样才能以语言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刘正平 《奇闻怪事》2005,(10):47-47
问题的提出:在现在的一些教育文章中,很多作者极力推崇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鼓励老师放下架子、弯下身子与学生保持一种“零距离”。似乎只要老师与学生走的近了,就可以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相似文献   

6.
王伟 《奇闻怪事》2005,(9):14-15
一次绘画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少年宫的美术老师向大家倾诉:“我所任教的素描教学,时常会令我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来我们少年宫学习素描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对艺术感悟能力的差异很明显。对几个低、中年级的学生进行传统的素描教学时,我时常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透视、构图、明暗……这些专业知识让学生感到素描学习是那么的高深莫测……”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情感叫爱心。丁有宽老师说:“爱心是根。”教育工作是一门爱的艺术,老师应该是创造爱的艺术的实践者。教育学生、转化后进生,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深深的爱以及高超的爱的艺术。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艺术折射出这位万代师表者那高尚的职业情感;斯霞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教育事业熠熠生辉。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公正与赏识。“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是表扬与批评学生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的对话过程”。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有鉴于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教师的发展应放在首要位置。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个性化、特色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表述为“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麻林菊 《科技信息》2012,(35):I0347-I0347
与问题学生交流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班风的建设。有的教师采取粗暴冲动、训斥体罚等一些不当的方式,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立,而若能在与问题学生交谈过程中,精心设计采用四部曲艺术,往往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从而把批评惩戒这一“苦药”包装成一味“良药”,相应地达到治疗之效。  相似文献   

11.
高明  梁化春  梁春兰 《科技信息》2010,(32):117-1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长期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第一战线的老师们这也许是很深刻的八个字。我们知道,当一位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时,紧随其后就容易出现消极的学习行动,那么教学效果显然是不能保证的。反之,如果学生对你教的学科有兴趣,他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主动钻研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就易于产生良性的互动和有效的契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调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2.
课程和教学向学生靠拢,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贴接”,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感受生活美,发现生活美,热爱生活美以及表现生活美”的领地是本次课改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美术课程更是如此。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应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使学生具有一双能够观察与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的思想放飞。下面是在绍兴县美术优质课的展示活动中董老师开出的一节观摩课《化蝶成永远》,作为一个案例,供同行评析、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次,语文老师拿来班上一位学生的作文本给我们看,上面写道:“优等生是老师心目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星,他们倍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而后进生或调皮的学生,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怀与关注。在老师眼中,他们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  相似文献   

14.
<正> 凡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无不希望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可是,动机与效果往往不统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老师埋怨学生,学生嗔怪老师的情况,“教育难搞”的话也就不绝于耳。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与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正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时,为了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改变老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改变教学枯燥无味的做法,探讨课堂教学艺术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语文课堂艺术。那么语文课堂艺术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呢?首先,激发兴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国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动力。学习是一种持久的主动的认知行为。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期望学生长久的,自觉的进行这种活动。只有在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  相似文献   

16.
郭利 《奇闻怪事》2007,(5):42-42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师德。因为学生看一个老师,先不看他教得怎么样,而是先看老师是不是对待学生很诚恳。以诚待人,才能使师生双方的心连接起来,消除隔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芳 《奇闻怪事》2007,(11):14-15
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撑人类生活幸福的基石,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决不可以再视学生的自尊为儿戏。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浪潮下,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积极地探索思考这一问题,把重视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发展放在我们教育的首要位置,给学生更多的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张平川 《科技信息》2011,(35):I0149-I0149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是师生之间共同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曹雷  张萌 《科技信息》2013,(15):485-485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众所周知,相当的权威是必要的,同时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特殊的亲密关系,不仅是学生单向跟从老师了解学科知识,师生之间长时间的接触,师生之间也不缺乏互相的学习,老师对待学生的问题也不合适完全摆出指责的态度,老师更应该摆出积极的一面。老师首先要挖掘学生的亮点。学生都是有特点的,老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挖掘学生的特点上,着力于让学生的心态变得自信。同时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这样的老师更值得尊敬,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教育的过程也自然轻松愉悦。  相似文献   

20.
理解和尊重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关键 理解的关键在于老师,需要老师放下架子,放下所谓的尊严,与学生交朋友,以换位法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味学生的感受,以“孩子心”理解孩子,引导孩子。为此,熊川武教授提出了“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的教育心得,旨在提醒教师,自己也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学生生活,如果能够记住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童心,教师更能够与学生心心相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