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玥  秦华  王辉  张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4):10698-10705
为提升轮椅使用者的地铁出行效率,本实验对当前北京地铁导向标志系统的指引可达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选取了影响指引可达性的路线复杂度和无障碍导向标志可用性作为自变量,寻路中的中断、迷茫、用时作为因变量,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选择实验路线,招募参试者实地测试使用轮椅出行的效率。结果表明,复杂度对中断、迷茫和用时有显著影响;可用性对迷茫和用时有显著影响;岔路口是制约轮椅使用者寻路的关键位置。可见降低路线复杂度,提升特定岔路口处无障碍导向标志的可用性,均能提高轮椅使用者的寻路绩效。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复杂度和可用性在所给参考范围内,有利于轮椅使用者的出行保持较高效率。  相似文献   

2.
共享电动汽车作为公共交通手段的新兴选择及其所具有的广阔前景与市场,研究其出行数据和出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特定路段(特大城市郊区主道路口),采集共享电动汽车实际出行数据,设计了一种基于实际场景筛选提取有效数据的方法,并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研究揭示了共享电动汽车相关的出行特征情况。在此基础上,实地摄录采集并统计了基本交通数据,针对早晚高峰和其他时间搭建了路口的仿真模型,设计了预测路口和路段共享电动汽车的最大出行量的方法,完成了仿真预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共享电动汽车出行特征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对分时租赁公司相关运营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为用户出行时间及路线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模态交互的车内即时通信应用,构建可用性评价模型,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建议. 基于人机界面和可用性等领域的研究,确定了明确易操作、高效实用和安全的可用性原则,依次定义共15项评价指标,并创新性地搭建了实车模拟驾驶平台对3款汽车进行了可用性评价测试.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综合考虑主观意见和客观数据表现,动态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在实车测试中发现了触屏交互引起的视觉和操作分心对安全性方面构成威胁,语音交互的任务完成时间直接影响用户的人机信任进而影响驾驶绩效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基于该实车模拟驾驶平台和评价模型,还可针对更多样的交互模态、交互任务和车机应用进行可用性测试与评价,并指导其体验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更符合大众需求的网络地图交互功能,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对中国流行的4款网络地图的交互功能可用性进行研究。结合眼动录像和眼动指标,测试用户在执行网络地图的典型任务时的认知差异。对网络地图的功能识别、地理信息查询、路线规划和周边服务查询等交互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工具的设计以文字和抽象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表示更容易引起用户注意;(2)提高网络地图显示区域在界面布局中所占的比重,对交互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3)4款网络地图的周边查询功能设计不明显,易被用户忽略。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给网络地图设计者改善交互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评估交通网络中路段的失效对出行者路径选择及路网运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路径冗余度指数和出行效率指数的路段重要性排序方法。在路段失效前后两种情形下,采用基于可行合理路径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进行流量分配和路径搜索,流量只能够在可行合理路径集上进行加载,当路径阻抗超过最短路径的容忍倍数时,路径流量为零,最终可得到路段失效前后可行合理路径数量的改变程度指标和个体出行时耗的变化程度指标。对指标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后赋予相应的权重,得出路段重要性的综合评价值。采用Nguyen-Dupuis网络开展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模拟路段失效后路网的变化情况并实现对路段重要性的排序,其结果可作为交通管理者拥堵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也能够为关键路段识别、道路封闭影响评价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数据分析在投资管理中的效率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套完整高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该系统采用数据中台的思想并结合BI前端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展示,不仅提取了主数据系统中的关键指标,还将多个原子指标转化为复杂度且综合性更高的衍生指标,挖掘数据背后的商机,让用户直观地看到不同维度下投资情况的对比结果,为企业制定投资蓝图提供参考。系统经过在线测试和试运行阶段后,已正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下期发表论文摘要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最大流的立体匹配算法 黄海赘,戚飞虎,岑峰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30) 摘要:为得到立体图像对的全局最优匹配,将视差搜索范围离散化,与图像坐标一起构成三维空间网络.恰当定义网络各边的容量,使之兼顾立体匹配的相容性和光滑性约束,将立体匹配转化为网络优化问题.通过求解网络的最大流和最小切割,获得全局最优的视差分布数据‘实验表明,算法生成的视差数据不仅连续稠密而且保留了细节信息. 多分类器结合的人脸识别 陈刚,戚飞虎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30) 摘要:用贝叶斯理论分析了常见的和、积、中值及投票多分类器结合方法,指出它们各自的缺陷,类比真实的选举情形,对原投票法进行了改进:赋予不同分类器不同的"说话份量,被重视程度",即不同权值,增加"第二候选人"备选,并考虑"第一与第二候选人"的可信度差给予"附加选票".采用Olivetti和Oracle研究室的人脸图像库,结合本征脸法、协同算法和自联想神经网络法分类器,对比了新方法和常见结合方法.实际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有较好的识别率. Rough有限格的蕴涵规则挖掘 赵奕1,邢平平1,施鹏飞1,熊范纶2 (1.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上海200030; 2.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肥230031)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Rough有限概念格的规则发现方法(RRLIRD),以揭示数据集中的蕴涵规则.首先引入有限概念格的简化表示形式,由用户选择数据集中感兴趣属性集创建概念格结构,提高用户的交互性和挖掘的效率;然后运用有限概念格与Rouhg集理论相结合形成Rough有限概念格,蕴涵规则则由其特有的上、下近似运算得到,不需计算繁琐的频繁项目集.算法运用大型超市的交易流水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执行时间比经典的Apriori算法大大降低.该算法也适用于证券行情分析和农业数据库中的病虫害分析等. 基于最优梯度估计及小波变换的指纹图像处理技术 陈茂林,戚飞虎,汪黎明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30) 摘要:提出了最优梯度估计算法,用于提取指纹图像局部窗口中的纹理梯度特征参数,并在此局部窗口内计算出相应的频率参数.小波滤波器再根据这些特征参数对指纹图像进行自适应滤波,并用滤波后的合成梯度强度对滤波性能进行了衡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好地去除了图像中的噪声,并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多字体字符识别的分级协同模型 王海龙,戚飞虎,任庆生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30) 摘要:提出了一种用于多字体字符识别的分级协同神经网络模型.该分级模型的识别由两部分组成:Haken的协同网络被用来确定识别进入哪个协同子网;用协同子网进行具体识别.对大量实际采集得到的多字体字符样本的测试表明:新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协同神经网络对多字体字符的识别率,但由于仍保留了识别速度快的特点,所以新模型适用于实时的光学字符识别应用.对加噪字符的识别试验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一种快速单模式准确匹配算法 王永成,陈桂林,韩客松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引入连续跳跃查找文本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单模式精确匹配算法,其最优条件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 [n/(m+1)],新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分析表明其具有优越的查找性能.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新算法的性能优于目前所见的同类算法,特别是在模式较短的情况下,优势更为明显,这一特点非常适合于自然语言文本的检索. VHDL RT级综合中赋值语句的优化算法 曹炜,周海峰,林争辉 (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上海200030) 摘要:在基于硬件描述语言VHDL的电路系统综合中,系统的实际功能是由各种形式的赋值语句来描述的,而赋值语句的核心是各种形式的表达式.当设计的规模变大后,去除大量冗余的赋值语句和公共子表达式的优化(含运算的重定序问题)就成为关系到所设计系统性能的两类重要的优化问题.首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赋值语句组合情况进行研究,得到一系列的处理规则,进而提出一种基于规则的算法,用来消除赋值语句冗余;对于第二类问题的两个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代数中基本定律的算法同时解决.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解决第一类问题的算法在处理赋值语句冗余和二义性方面是有效的,解决第二类问题的算法比传统的DAG算法更具普适性. 一种改进的多级逻辑优化算法 吕宗伟,张镭,林争辉 (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上海200030) 摘要:基于变换化简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适用于局部逻辑网络优化的多级逻辑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逻辑网络中门或连线处的可观测性无关项,可迅速得到最大允许函数集,从而节省了计算时间,并且提高了原算法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 一种改进的Hausdorff距离目标跟踪算法 刘珂,张宪民,付永会 (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上海200030) 摘要:在序列图像中进行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里非常活跃的课题.采用Hausdorff距离模板匹配的方法具有计算量小、适应性强的特点.为了能对复杂背景(包括运动背景或移动镜头)情况下的序列图像进行准确的跟踪,综合考虑了图像边缘的位置信息和方向信息,对模板匹配和模板更新的策略作了改进.与原有方法相比,目标跟踪的准确程度和算法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一种改进的偏微分方程图像平滑方法 杜啸晓,施鹏飞,杨新,严京旗 (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上海200030) 摘要:针对退化扩散方程在图像平滑时对角点的圆弧化,提出由梯度及与其正交方向上的二阶方向导数共同决定扩散速度.在图像的角点位置上,扩散速度趋于零,在线条点位置上,扩散速度由梯度的模值来决定,并在与梯度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平滑;在灰度变化不大的区域上,采用传导系数为常数的热方程进行平滑.本文从理论上说明扩散速度的构造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扩散模型在对图像进行平滑的同时,对特征点的保留是明显的. 基于 NDIS的网络监视实现技术剖析 赵险峰,汪为农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30) 摘要:从构造一个高性能网络监视系统的角度,介绍了NDIS(Network De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及其在Windows网络协议栈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采用核心态NDIS协议驱动程序实现与底层网络接口设备具体细节无关的网络监视技术,给出了在内核和核外使用这项技术的基本方法;建立了基于NDIS的网络监视系统的基本构造模型和性能分析模型,给出了系统典型的构造过程和操作过程,展示了系统所具备的良好的结构性、扩展性、并行性、效率性和可编程性,评估了其性能参数,给出了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 BSP模型下的并行程序设计与开发 赖树华,陆朝俊,孙永强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上海200030) 摘要:介绍了Bulk Synchronous Parallel(BSP)模型,讨论了在该模型下进行并行程序设计的优点,分析了BSP模型下如何进行并行算法的分析和设计,并提出了几条BSP模型下进行并行算法分析和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提出了BSP模型下的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的具体方法--两阶段BSP并行程序设计方法.以两矩阵的乘法为例说明借助已开发成功的BSP并行程序性能预测工具,利用两阶段BSP并行程序设计方法进行BSP并行程序的设计和开发是成功的. 敏捷供应链中基于多代理的Legacy系统封装技术 刘敏,李彪,张申生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集成技术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30) 摘要:为解决敏捷供应链中各异构Legacy系统的封装、集成问题,首先分析了直接数据库存取、基于函数与过程的调用、基于多代理封装等3种Legacy系统封装方案,然后采用CORBA、智能代理技术,构造了基于多代理的Legacy系统封装框架,以实现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最后在Windos环境下实现了构成内封装适配器的网络通信代理、服务分解代理与监控执行代理等3个智能代理. 一种无冗余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 高峰,谢剑英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30) 摘要: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传统算法生成的关联规则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冗余规则.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由最大频繁项目集生成无冗余关联规则的GNRR算法,利用规则之间的冗余关系,按一定顺序挖掘不同的规则,消除了规则之间的冗余性,使发现的规则数目呈指数倍减少. 一种用于高速逻辑电路综合优化的新算法 申旦,林争辉 (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上海200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时序重排算法,使时序重排可以更有效地与其他组合优化算法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同步时序电路的速度.在各种不同的测试电路上得到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算法在与其他组合优化方法的结合上,较以往的时序重排算法有很大的改进. 使用进化策略的图像矢量量化 张高,余松煜,王进 (上海交通大学图像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所,上海200030) 摘要:在分析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算法的基础上,把进化策略引入到矢量量化设计中.在使用SOFM算法作为基本聚类算法的前提下,基于等误差原则,利用最大最小原则改变各区域聚类点,使各子区域的误差趋于相等.利用进化策略在子区域误差大的聚类点附近产生新的聚类点,从而调整各个区域的子误差,进一步改善总期望误差.试验证明该方法可克服基本聚类算法落入局部最优的局限.在对Lena图像进行量化的过程中,改善了码书矢量,提高量化后图像的质量.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监督控制 范子彦,韩正之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000) 摘要:在监督控制方案下实现了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调节.过程是全局Lipschitz的严格反馈形系统,含有不确定的定常参数.假设参数属于一个已知的、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控制方案可分成控制器组和监督器两部分.根据参数的先验知识,用反传方法设计确定性等价的控制器,组成候选控制器组.监督器对参数进行在线辨识,实现控制器之间的切换,最终将过程的输出调节到零. 形式化面向对象方法与并发系统的建模 朱兰娟,吴智铭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030) 摘要:形式化规范语言提供了平行处理系统的建模、规范和证明机制,但它的过于抽象、表示形式复杂、可读性和可复用性差等缺点,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为了弥补形式化规范语言的不足,本文试将统一建模语言(UML)的面向对象可视化设计与代数规范语言CafeOBJ的形式描述相结合,对冗余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系统中的并发特性进行建模、分析和规范. 具有复制执行机构的非线性H∞可靠控制 --完全信息情况 伏玉笋,田作华,施颂椒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030) 摘要:研究了具有复制执行机构的非线性H∞状态反馈可靠控制及其控制器的参数化问题.基于Hamihon-Jacobi不等式,得到了非线性H∞状态反馈可靠控制问题可解的充分条件,并构造出了一簇控制器,使得当有执行机构失效时,闭环系统仍渐近稳定且L2增益有限.本文的结果解决了非线性H∞可靠控制问题并为非线性H∞可靠控制问题的综合提供了更深的视角. 三个Buffers切换到达系统的混合系统建模和控制 杨根科,吴智铭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030) 摘要:采用被服务Buffer编号为离散标识,Buffer中待处理任务数为连续状态,建立了系统的代数微分方程模型.提出了3个Buffers切换到达系统不稳定周期轨道的一种基于混合状态的镇定控制方法.当Server服务于1个Buffer时,以此状态下在连续周期轨道上对应的2个顶点张成的一维线形子流型为滑动目标,仅通过系统许可的对极限连续处理时间的控制,使系统镇定于周期轨道.并从系统的混合模型角度,分析了镇定方法的鲁棒性. 具有强鲁棒性的时滞滤波器设计 梁春燕,谢剑英,钟庆昌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030) 摘要:采用了零极点配置方法来设计具有强鲁棒性的时滞滤波器,消除小阻尼不确定性系统的残留振动.通过在系统极点附近配置多个滤波器零点,建立离散传递函数得到时滞滤波器方程,设计简单.该方法在起重机载荷防摆控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消除载荷的摆动,且对缆绳长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遗传算法在柔性动态调度中的应用 李岩,吴智铭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030) 摘要:采用一种实用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在线动态调度方案,以对车间生产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建立了零件的可变工艺路径、包含自动引导小车(AGV)的FMS调度问题的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以任意始点的任务集为背景同时调度机器和AGV.研究由若干台加工中心和AGV组成的FMS的调度问题.论述了综合事件机制及时间机制优点的动态调度机制,通过被修订的工序集与所有剩余工序形成交集,来识别需要被修订的工序集.这种重调度方式减少了人为的干预,允许按环境改变而对方案作出修订,因此可以在实时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日常轨道交通站点拥堵问题,提高地铁车站客运效率,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地铁站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地铁站行人密度图,分析地铁站拥堵瓶颈点,从行人流线和站内设施设备布局两个角度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地铁站站厅层安检区和站台层扶梯组通常为地铁站拥堵瓶颈区,改善安检区域与扶梯出口区域的拥堵是提升地铁站客运效率的关键。在安检口增设独立安检系统,适时安排工作人员引导拥堵区人流是既经济又高效的措施。采取措施后,拥堵区行人密度有所下降,验证了优化措施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为地铁站客流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实时信息对于出行行为的影响,探索了手机APP提供多交通方式实时出行者信息下的通勤者交通方式选择行为。采用意向调查方法,获取了上海市居民在提供包含两条自驾路线(以高架为主和以地面为主)和一条停车换乘地铁路线的实时交通信息情况下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logit模型,得到了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通勤者的驾龄、家庭私家车数量、开车频率、获取交通信息频率、停车换乘设施使用经历等个体属性,行程时间和车厢拥挤程度等信息内容,会显著影响出行决策。此外,提出了对交通规划与管理和多交通方式出行者信息系统研发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程时间是车内路线诱导系统诱导策略的重要参数。根据车内路线诱导系统的检测和计算机行程时间的过程,分析了得程时间误差产生的三种主要原因:样本特征差异、时变特征以及时间滞后,并建立了时变特征误差、样本特征误差与车内单元比例、诱导系统方案更新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对于城市道路还得出了信号交叉口延地行程时间误差的影响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张全 《科技信息》2012,(17):90-91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地铁运行的高效与安全是地铁车辆安全监测系统的重要使命,地铁车辆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对地铁运行中轴承温度、车轮磨损程度进行全程监控,一般来说地铁运行对地铁轴承温度控制有一定要求,要确保其温度在可控范围之内,轴承温度过高处理不当会引发事故。地铁车辆安全检测系统可以通过红外线实现对地铁车辆轴承实时监控,对局部温度突然升高等异常现象会通过报警系统第一时间传达给地铁车辆安全控制人员,与此同时该检测系统还可以对地铁车辆关键部位如车轮的擦伤、磨损等利用系统设置的震动传感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以为地铁车轮检修人员提供依据,系统配有车号自动识别功能,为检测结果进行精确定位,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加强对地铁车辆安全检测系统的研究对促进我过地铁安全高效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路径集是否正确,是乘客路径选择估计以及网络客流分布计算的前提和基础.从现有客流分布模型中有效路径选择集问题及OD实际旅行时间聚类特征出发,引入Rodriguez-Laio快速聚类算法,提出基于旅行时间聚类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集验证方法.以北京地铁网络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全网络范围内对路径选择集问题OD作出快速识别及滚动验证,并为以原因分析为导向的现场客流调查与模型修正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建华  陈伟  陈祥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3):13847-13851
随着城市地铁及城市规划的持续扩建,伴随出现了一些建设较早的地铁站人流增多而引起的大客流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从地铁站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客流增多的原因,应用工业工程方法提出了优化思维导图和地铁再优化原则。以西安地铁二号线运动公园站为例,运用Anylogic行人库仿真技术进行了全尺寸、全数据仿真建模研究,在对进站人流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密度图拥堵点、进出站用时和服务用时及它的队长等为指标,体现了优化前后的效果。结果表明,两侧入口人流得到明显均衡、瓶颈处人流密度降低,A、D侧行人安检耗时缩短4.48min,进站时间缩短4.08min,整体人流出站时间缩短了0.62min。地铁再优化思路以及案例具体的优化意见能够为现今地铁站的再优化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推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利用用户的评价信息,实现从过载的信息中识别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移动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复杂性较高,并且用户的上下文信息更加模糊,从而使得移动个性化推荐相比于传统领域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通过介绍传统推荐算法和移动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的特性,给出了移动推荐的挑战;在基于GPS信息的出租车线路推荐和旅游包推荐两个移动案例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序列推荐问题及基于约束的旅游推荐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信息条件下路段出行时间可靠性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行时间可靠性是微观出行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结合信息提供来求解出行时间可靠性是当前构建高级出行者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作.根据出行时间可靠性的定义及其概念模型,研究了模型中路段行驶时间和路段选择概率两个重要的参数.对于前者,利用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确定了路段行驶时间的近似迭代公式;对于后者,则以Logit模型为基础,通过考虑出行者对出行路线信息储备的异质性,建立了基于信息的Logit模型,从而得到了出行时间可靠性的完整模型.仿真实例表明了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between taxi and subwa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raveling convenience. In the first stage, we examine the Origin-Destination(OD) points of Beijing taxi trips and compare these locations with the respective nearest subway station. Statistics reveal several interesting conclusions. First, for approximately 24.89% of all trips, no convenient subway connections exist between the OD pairs. As such, a taxi becomes the only viable choice. Second, for 80.23% of the remaining 75.11%of trips(equivalent to 60.26% of all trips), access distance from either the origin or the destination to the nearest subway station is greater than 500 meters. 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that walking dist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vel mode choice. In the second stage, we examine groups of taxi trips with similar travel distances and travel times to reveal common features. We establish a preference rule in terms of travel distance and travel time.This determines whether an individual driver will take a taxi or the subway, using a pairwise comparison-based preference regression model. Test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95% of taxi trips can be correctly predicted by this preference rule. This conclusion reveals that traveling convenience dominates the travel model choice between taxi and subway. All these findings shed light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