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后,“意境”成为评论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美学范畴。随后,作为诗歌意境的具体构成单位,“意象”概念也被引入美学范畴,成为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规律的另一把钥匙。本文就是想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唐人宫怨诗艺术构造的城门,去浏览宫怨诗以悲愁幽寂为抒情基调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2.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在悲剧审美中,不能只满足于阐析文本中作者所给出或提示的意象,应该在阅读文本后,在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读者自身的想象加工成新的意象。从接受美学看,读者在观照了《李尔王》一剧后,能动地形成了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意象,并与悲剧本身在读者身上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一起构成了“瀑布”效果。其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具有几个特点:“瀑布”的巨大落差性、垂直无迂回性和粉碎性,这些特点在作为主体的读者心理上产生了震惊、恐惧、崇高,并引起观者对人物命运变化这整个事件的深思。而且,这幅壮丽的“瀑布”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在尚未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时候 ,现代书法以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理论为根据 ,从而抛开汉字这一载体 ,否认传统书法的形式意义和抽象内涵。从现代派书法强调不以汉字为载体的纯形式观与传统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的意象形式观的比较中 ,不难看出传统书法取自然物象之象的抽象模式和现代书法超越自然物象的抽象观不同  相似文献   

5.
回顾书法美学研究的历史,可见书法美学研究经历了从模仿论、反映论到纯形式主义倾向的历程,把书法视为纯形式的艺术使书法作品陷入"不可知"的困境,造成书法美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桎梏。对此,书法美学研究应该重新审视书法中"生命精神",从生命本体论、美感生成论、艺术表现论、审美境界论四个方面建构书法美学体系,突出书法美学生命精神的本质规定性,以引导和规范现代和后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由于化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区别,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心态组合与诗歌的文学特质存在着不可割脱的潜在因缘,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观照李诗.从心与物的关系窥探李诗的一种独特审美表征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李诗以同化和假定的抒情方式对万物人生进行非理性的审美潜思(心态意象化),并外化为独具慧灵的表现形式(意象心态化).其内容蕴涵以心绪波动之自然形态为载体.形式呈现以心态意象为外在接续,内容突破主题的圈范沿心态构成的原生状态上下波动,从而凝结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心、物关系的非逻辑化使李诗意象构造呈现出内容大于形式或溢出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8.
从研究分析古代有关书法意象的论述入手 ,对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剖析 ,探寻了书家由物象到书法意象的取向和人们由书法的意象形式到主观内宇宙和有灵世界各种物态及生命形象的联想方向  相似文献   

9.
描写中运用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以形象观念为基础.以具体意象为基本单位,最终构成意象体系。描写运用形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循同一律、融合律、典型律。  相似文献   

10.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美学命题,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古典文论及书论中涉及大量意象、意境的论述,使之形成了文论与书论在意象审美观中的契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将意象置于传统文论与书论的边缘语境中,融汇文论与书论的共通之处,能够理清意象审美在传统文论与书论中的契合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风格是绝对美学理念通过主体书法实践行为的最佳感性形式显现。在概念内涵上,风格不是单纯的材料特征,但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材料影响到风格的形成;风格不是书法主体的任意所为,但又必须包含主体的美学理念;风格具有美学理念上的最高追求,不仅具有普适性,而且包含书法主体的创造性。书法艺术风格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先验演绎出阳刚、阴柔以及中和之美,并被书法艺术史和书法美学理论史所证实。  相似文献   

13.
傅山“四宁四毋”理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转变有着很大影响,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思想、美学精神、书风演进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理论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主要原因是理论核心背离了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审美判断的角度,探讨关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思维活动的客观存在规律。指出:艺术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思维活动方式,意象思维不是简单的概念或孤立存在的因素,而是一个有关艺术存在的意识精神系统。围绕这个体系,揭示其存在的哲学审美认识层面上的发现:其一,主体的艺术禀赋决定了艺术形象的表现特征;其二,艺术想像力表现的过程即是完成意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艺术中舞蹈、诗词、书法和绘画同属于一种文化思维系统,各有其韵律美的规律,且彼此之间有许多共性,在艺术表现元素里所表现出异质同构的韵律之美,与中国画相互影响和融合,从而产生诗书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气韵"在中国画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舞蹈、书法、诗词韵律美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韵律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郭熙的《林泉高致》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有关山水画的技法,更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周易》意象思想,其有关山水审美观照、审美意象等问题,更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郭熙在对山水自然的展现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对于技艺在绘画意境中的艺术表现及“心画”意象与聚气修养的思考探讨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他强调从真山真水中见出大象和真意,追求山水画的至高境界,其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摇撼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启功书法艺术继承传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存在技法单调、境界狭隘等不足。当今“启功体”泛滥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问题,如启功书法的简单易学,大众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退化,现代文明的审美感官化以及当今学术批评态度等。表明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能力的退化,现代社会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再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波兰哲学家、文艺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予以描述。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领域,“文学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也不是观念的客体,而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文学的艺术作品”在审美上由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实际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只有当这些构成要素在阅读中被读者“具体化”时,“文学的艺术作品”才成其为审美对象。罗曼·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为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从书法艺术的欣赏、作品文本、书品与人品等不同的角度论述书法艺术在欣赏层面上产生的模糊性以及产生这些模糊性的根源。认为书法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的模糊意味,不可测的审美价值取向必然带来审美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从古至今对同一书家、同一作品的不同甚至极端的褒贬。书法这一独特的批评现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不无存在,从而揭示了书法这一“模糊”意味存在的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