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用柱层析法分离分析辣椒色素中的黄色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柱层析法分离分析红辣椒色素中的辣红素和辣黄素。以硅胶为固定相,丙酮,95%乙醇分别作为辣红素和辣黄素的洗脱剂,每次分离的色素量为硅胶质量的1/25-1/50,分离后的液体经减压蒸馏得到浓缩产物。  相似文献   

2.
周励 《科教兴省》2008,(2):16-17
10余万川商闯陕西 川渝人爱吃辣,辣出了风格,豪爽、勤劳、诚信;陕西人也爱吃辣,辣出了品德,上进、质朴、实在。于是,同处西部的两邻,两种辣文化很容易地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以辣木叶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探讨了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辣木叶中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辣木叶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用70%的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80℃,乙醇用量20倍,提取时间1.5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辣木叶总黄酮含量为6.593%.  相似文献   

4.
应用乙醇浸泡、超声波提取方法对大蒜中的大蒜辣素进行提取,并应用定硫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提取得率,确定用超声波法提取得率较高,耗时短。  相似文献   

5.
离子交换法制备高纯辣椒碱类化合物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辣素为实验原料 ,将辣素溶于 1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以 2 %的硫酸酸化 ,正己烷萃取并浓缩得辣椒碱类化合物粗品 (纯度为 82 %~ 84% ) .粗品辣椒碱类化合物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经离子交换法 ,以乙醇 -乙酸乙酯洗脱、浓缩、结晶得辣椒碱类化合物晶体 ,得率为 2 .8% (相对于辣素 ) .按GB1 0 783 -96标准检验 ,辣椒碱类化合物的纯度为 98.5 % .  相似文献   

6.
7.
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研究汉英语言中“辣”味觉的概念隐喻。经过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辣”味觉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从而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汉英“辣”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听觉/视觉域,性格/方式域,情感域,性质域,但在隐喻意义上,二者呈现出诸多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种提取方法从大蒜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提取大蒜辣素 ,实验证明超声波提取法比浸泡萃取法提出效果好 ,提出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大蒜中的蒜辣素,选取超声波功率、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有机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蒜泥质量(g)与乙醇体积(mL)配比(料液配比)6个因素,采用L18(37)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定硫法计算蒜辣素质量。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大蒜泥45℃自身酶解1.0 h后,600 W超声波30℃作用5min,在料液配比=1∶3时加入乙醇(φ=80%)40℃提取1.5 h,蒜辣素的提取率达2.86%。影响提取的因素为:有机溶剂提取时间>超声波作用温度>料液配比>有机溶剂提取温度>超声波作用时间>超声波作用功率。  相似文献   

10.
乐涛 《应用科技》1998,(8):11-11
香菇以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低热量和具有药用保健作用而被人们视为食品中的珍品。为了开发香菇新产品,拓宽香菇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对香菇系列产品进行了研制。现将制做方法介绍如下:咸辣香菇条(1)选成熟的香菇去菇柄,洗净,沥干。(2)将洗净香菇盖切成条状,约4cm×0.5cm。(3)用不锈钢锅或搪瓷锅,盛水煮沸。(4)用捞勺盛菇条,过沸水10秒钟。沥水。(5)在加热的不锈钢锅中,将盐和辣椒末炒热至闻到辣味为止。迅速倾入沥干的菇条,翻拌5秒钟。立即铲出置不锈钢盘中,加适量(每千克加0.5g)苯甲酸钠拌匀,摊凉。(6)置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相氧化法和循环动态吸氧法研究了喹啉及吲哚对饱和烃氧化性能的影响。循环动态吸氧实验结果表明 ,低氮浓度的氮化合物能促进饱和烃的氧化 ,高氮浓度的氮化合物能提高饱和烃氧化的诱导期。但在诱导期的前后阶段内 ,氮化合物对饱和烃氧化的影响程度不一致。液相氧化实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形态也是影响饱和烃氧化的重要因素 ,吲哚与金属铜具有协同促进饱和烃氧化的作用 ,而吲哚与环烷酸铜则有很好的抑制饱和烃氧化的效果。当有硫化合物共存且硫氮原子比不同时 ,喹啉和甲基苄基硫醚分别是影响饱和烃氧化最显著的因素。所以氮化合物对饱和烃氧化的作用受氮化合物浓度、氧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的形态及硫、氮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EA、Raman和XRD等方法分别研究了PAN基碳纤维石墨化过程中非结构型成分铁对碳纤维中C、N、H等结构型成分、化学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碳纤维成分变化与结构演变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元素铁对碳纤维中N元素的逸出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碳纤维中C元素含量由于N元素被催化脱除而提高的更快;元素铁催化脱氮减少了碳纤维结构重排中的能耗,从而有利于碳纤维中的乱层结构碳向石墨结构碳的转变;同时,元素铁促进石墨片层基面宽度(La)增长;由于N元素沿纤维径向地逸出,元素铁催化脱氮产生的气胀作用力阻碍石墨片层的堆叠,因此铁对石墨片层层间距(d002)几无影响,层间距的发展主要体现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硬化水泥浆泛霜的组成、泛霜数量以及孔结构的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粉煤灰对硬化水泥浆体泛霜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泛霜的组分;采用图像分析法分析了水泥浆的泛霜数量;用氮吸附法对硬化浆体的孔结构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可有效抑制但不能消除泛霜;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孔溶液碱度、细化了结构孔径,有效地抑制了泛霜。  相似文献   

14.
新型抗菌玻璃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硝酸银为主要抗菌添加剂,以硼硅酸盐系玻璃为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具有较低软化温度的新型抗菌玻璃材料,研究化学组成对玻璃软化温度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形成的氧化物含量和它与修饰氧化物含量的比值是影响抗菌性能的重要因素,当调整化学组成时,玻璃的抗菌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优势种羊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化合物和不同剂量氮添加对羊草叶片叶绿素和叶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铵和硫酸铵两种氮素化合物对叶绿素和叶氮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在两种氮添加均显著增加了羊草叶片叶绿素和叶氮含量,且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和叶氮含量呈单峰模式;在两种化合物添加处理下,羊草叶绿素和叶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水稻宜香1577和Ⅱ优838为材料,主要针对不同时期植株各部位氮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品种的植株所需氮量和土壤供氮能力对杂交水稻生产中的氮肥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不同时期植株体内氮质量分数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部位氮质量分数的差异上.不同品种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中,植株体内氮质量分数不断增加,说明植株一直在吸氮.杂交水稻生产所需氮肥除了靠施化肥供给外,土壤也能提供比较丰富的氮素养料,在施氮肥时必须结合土壤供氮这一因素,综合考虑肥料用量.  相似文献   

17.
大麦籽粒形成期不同器官氮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籽粒形成期营养器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都呈下降趋势。籽粒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全氮和非蛋白氮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明显,而蛋白氮含量差异不明显。对于籽粒全氮含量的形成,旗叶(鞘)贡献最大,其次为穗下茎,芒与颖壳较穗下茎略小。对于籽粒蛋白氮含量的形成,旗叶(鞘)的作用最大,其次为芒与颖壳,穗下茎贡献较小。高蛋白品种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输出较充分,而低蛋白品种输出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氮肥用量显著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B醇溶蛋白和C醇溶蛋白组分含量,而对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B醇溶蛋白和C醇溶蛋白组分含量显著增加,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增加相对较少。品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C和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要比氮肥用量大,而B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氮肥用量的差异引起的。氮肥用量显著影响千粒重和β-淀粉酶活性,而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千粒重和β-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而产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品种对千粒重和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要比氮肥用量大。本研究中未发现β-淀粉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网(后简称菌根网)和碳酸钙互作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氮磷养分的影响,模拟构建了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隔室装置,采用尼龙网隔离实现根际与非根际隔室菌根网互联,在根际隔室中种植香樟幼苗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在非根际隔室施加或未施加外源碳酸钙,培养期结束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和氮、磷含量。结果显示:菌根网对香樟幼苗植株生物量,氮、磷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影响;施加碳酸钙明对幼苗植株氮含量、氮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的影响;在施加碳酸钙后菌根网明显提升了幼苗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及氮、磷摄取量,叶片氮、磷摄取量和根的氮磷比;在菌根网存在时施加碳酸钙可明显提高植株氮含量、根和叶的氮摄取量以及根的氮磷比;菌根网与碳酸钙的交互作用明显影响了幼苗植株氮含量,氮、磷摄取量和氮磷比,但对幼苗植株生物量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提示非根际喀斯特土壤中互联菌根网和碳酸钙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间伐是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一种干扰,研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抖落法收集根际土,测定4种间伐强度(强度(65%)、中度(45%)、弱度(25%)、对照(未间伐))下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及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弱度间伐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而强度间伐下则显著降低; 根际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各间伐强度下均表现为:中度>对照>弱度>强度;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均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升高。弱度和中度间伐显著降低根际土壤脲酶活性,而显著增加根际土壤亚硝酸酶活性; 间伐对根际土壤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表明脲酶和亚硝酸酶对间伐的响应更敏感,可作为土壤氮变化的指标。除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外,根际土壤中其余4种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正根际效应。此外,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与含水量、pH密切相关。【结论】间伐强度对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弱度和中度间伐能改变土壤含水量和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可将其作为间伐强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