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史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在晚白垩世具有长达50~60 Ma的沉积停滞期,长时期的沉积停滞可能是二连盆地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沉积停滞条件下既不会出现欠压实现象,也无法产生异常高压,但却造成地层具有较高的压实程度,使得后来再次沉积深埋时,压实作用受阻,上覆负荷过多地加载在了岩石骨架上,流体压力相对变小,形成异常低压。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的停止;欠压实泥岩总孔隙度可以认为是正常压实孔隙度和欠压孔隙度实增量之和,正常压实孔隙度演化是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元函数,而欠压实增量只受控于埋藏深度;长7段欠压实泥岩孔隙度增量与其埋深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利用该指数关系再结合埋藏史可以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古孔隙度;西峰地区长7段烃源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压力系数为1.3~1.65,说明其在成藏期具有很强的排烃动力,同时可以很好地解释西峰地区现今的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层压力 ,尤其是异常地层压力对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分析了克拉通、裂谷、前陆三大类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 ,在收集了大量探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基础上 ,统计研究了这三类盆地的地层压力分布模型。将该模型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对比发现 ,异常地层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 ,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层压力有增大的趋势。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表明 ,前陆盆地以异常高压油藏为主 ,克拉通盆地油藏压力轻微超压 ,裂谷盆地异常低压油藏有一定分布  相似文献   

4.
渤南洼陷古近系深层异常压力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钻井及试油试采资料,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渤南洼陷古近系的地层压力,并综合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确定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为不均衡压实作用,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大量生烃进一步促进了异常高压的发育,另外,致密的盐膏层可有效保护异常高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渤南洼陷异常压力的2种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地层压力,尤其是异常地层压力对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分析了克拉通,裂谷,前陆三大类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在收集了大量探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基础上,统计研究了这三类盆地的地层压力分布模型。将该模型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对比发现。异常地层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从古代到新生代地层压力有增大的趋势,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表明,前陆盆地以异常高压油藏为主,克拉通盆地油藏压力轻微超压,裂谷盆地异常低压油藏有一定分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最大埋深期古压力的恢复,在构造抬升、温度降低等方面定量剖析异常低压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层压力由异常高压演化为异常低压的过程.成藏过程中,油气总是沿阻力最小的路径向低剩余压力区运移,延长组现今巳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成藏期及现今压力系数相对低值区.根据对延长组长6油层组压力演化的定量分析,姬塬、陕北、华庆和陇东等4个地区地层压力由最大埋深期演化至今,平均地层压力分别降低了16.01 MPa、18.10 MPa、15.62 MPa和14.13MPa.陕北地区地层压力降低幅度最大,并在压力降低的演化过程中地层压力始终较其他地区地层压力下降幅度大,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差,促使油藏进行二次运移调整.低压的形成和演化对陕北地区长6油层组大规模富集形成亿吨级油藏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安─咸阳地热田异常地层压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西安—咸阳地热田地质背景,对近年来部分地热井提供的地层压力显示做了初步总结。首次提出,该地热田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高压或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流体动力系统具双层结构特征。初步认为其成因是由于沉积盆地快速沉降,储存在地层中的孔隙流体在基本密封条件下,因欠压实作用而导致压力异常增高的结果,进而推论该地热田属“地压型”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区地层沉积和埋藏史情况,根据回剥法改进的"刘景彦模型",消除多剥蚀面盆地内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并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各剥蚀面剥蚀厚度,在综合分析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埋藏史.结果表明:①Baraka与Amal间剥蚀厚度最大,Abu Gabra与Bentiu间剥蚀厚度最小;②斜坡西部与南部剥蚀量大,东部与北部小;③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沉降速率影响,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小,地层埋藏较浅,断层规模小,密度大,发育大量小型断块圈闭;④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较高,各组地层埋藏较深,烃源岩进入生油窗时间更早,大型同生断层发育,多见大型断块和断鼻圈闭,石油地质条件优于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种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判别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总结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岩石沉积压实过程的力学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进行分类。根据地层加载和卸载时的不同测井参数响应特征以及构造挤压环境下的典型构造地质特征,建立一种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判别方法。收集南海莺琼盆地一口高温高压井的测井数据,利用该方法对该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判别区分出欠压实、构造挤压和流体膨胀等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进而可以为优选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提供依据;该井3.45 km以下地层存在流体膨胀机制造成的异常高压;利用判别结果选择的压力计算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地层压力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0.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地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本文在泥岩压实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该区的压实厚度恢复模型和泥质岩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转换关系,恢复了旱第三纪末期地层的剥蚀厚度.利用反演法恢复了连续沉积地层和不连续沉积地层的古厚度.编绘了单井埋藏史图和沉降幅度对比图等.在此基础上动态地对比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凹陷的沉积发育史,并预测了可能的生油气层段和可能油源岩的生烃、排烃时期和条件.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