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证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是实施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等综合性教育的结果。从理论上对素质德育、素质智育和应试德育的价值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比较。素质德育、素质智育及应试德育,从独立的意义上分析都是有利有弊的,只有三者相辅相成,并维护素质德育为本的地位,才能使三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系统工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关联,从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入手,分析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用啥培养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理清德育思路,突出德育重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德育思路是坚持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德育重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突出思想、政治、品德、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3.
周少斌 《科技信息》2012,(11):47-47,32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是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形势下强化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教育创新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强化学生德育的源动力,主题班会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平台,主题班会教育机制的系统化创新设计是当前高职德育中的热点和难点。从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出发,笔者探讨了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教育创新的思路:系统化的构建开放式的主题班会育人体系;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用PDCA管理循环,构建了持续改进的主题班会教育制度体系;形成主题班会教育的系列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日本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目标要素占据核心地位。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根据其德育目标,围绕培养合格公民、陶冶人格而安排。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经济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构成日本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日本高校的德育方法是综合教育法和体验教育法。以上对我国高校德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学校特别是中等学校里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衔接、融合规律及方法,指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隐含、渗透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者都应“强化德育意识,淡化德育痕迹”,有意识而又自然、巧妙地衔接和实施好德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对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要将相关课程“增、删、补、缩”,实行“分级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取以实践、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我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对主体性德育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人德为首,是我国长期形成的育人之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主体性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主体性德育可以从德育队伍全员化,营造良好的主体性德育的氛围;科学设置和调控德育目标,及时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优化师生情感,确立民主平等关系;实践探究体验,促进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来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德育发展史,重点介绍了知性德育的引进及其地位的确立过程,肯定了知性德育的历史贡献,指出了其不足与局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们对知性德育的误解与误用,提出了应对知性德育进行重新认识和辩证对待的意见,以供德育决策者和实践者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随社会转型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应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认真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玲玲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3):82-82,86
高校德育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一直是理论界和高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加强对校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学校制度文化等文化层面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整合社会和家庭德育力量,发掘新的隐性德育课程等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浅显建议,希望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1.
梁修杰 《科技信息》2011,(23):I0174-I0175
高校德育应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休闲中渗透德育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休闲中渗透德育的主要路径有:一是德高为师,以高校教师娴雅的生活之态感染学生;二是潜移默化,以高校校园景观布设写意娴德人生;三是寓教于乐,以娱乐承载德育信息;四是推心置腹,以生活聊天室搭建交流平台;五是直面社会,让假期充满灿烂的德育阳光。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原因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导致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论文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社会是一个大的外部环境,德育理想化、功利化、政治化等因素是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根源;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通过德育定位、课堂教学、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性;作为主体的学生本人,从根本上将德育践履于行动中才是实效性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子系统的大学德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面对日趋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德育的有效度变小,困难度增大,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一是重新确立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二是高校德育必须适时调整、自我更新,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应当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并对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答。  相似文献   

14.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立足美学视域研究德育实效性问题,分析美学精神与生活德育的内在联系,确立美学切入德育有效性的视角和依据。应立足现实生活,追求至真至善的德育目标;摈弃教育的功利性,倡导个性张扬的施教原则;关怀道德幸福,提升自由至境的寻美内容;强化情感的助推效应,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生活德育新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是当前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高中地理课程中德育的目标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国情、国策及爱国主义教育和法规、法纪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芳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2):108-1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热点问题之一。两者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彼此结合起来能相互促进: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两者有机结合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素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参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校德育仍面临着重视与落实的背离、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付出与收益的尴尬三方面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理念的错位导致德育功能的弱化,德育目标的偏移导致德育生活的缺失,德育实施的乏力导致德育效果的低下。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应以思想建设为突破口,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观念;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师;以理论建设为推动力,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德育工作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施教活动和过程的话,德育管理就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但如果把德育工作更广泛地理解为围绕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进行的所有德育活动的话,那么,德育管理就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管理既包括各级德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也包括高校自身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如果说前者是指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基本内容等方面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的领导和部署,那么,后者则指高校接受和实施上级的领导和部署,并对本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的组织和规划。本文要谈的德育管理即指高等学校自身的德育管理。就高校内部而言,德育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内的德育工作主管部门,这里主要是指校党委;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  相似文献   

19.
郭晶 《科技信息》2012,(18):178-178
高校德育的最终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对善的需要成为一种终身的精神性需要,并让这种崇高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恰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明确高校德育的目的、主体和内容,否则便不能解释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能找到解决此问题的真正途径,高校德育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和新加坡高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新加坡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与主要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的德育体系,以期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实际效果,最终建立起符合时代特色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