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 《咸宁学院学报》2013,(11):172-173
科研激励是高校科研人员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以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起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构建良性竞争机制,增强群体向心力,以及统一科研人员与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高校应从建设分层激励制度、构建科学化激励运行机制、重视高层次精神激励、改进与创新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高校科研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高校科研激励政策制定、科研团队运行中的学术生态、经费报销、科研自我效能感培育等科研过程视角,探讨高校青年科研人员激励困境与理论框架,针对性提出治理路径,以期提高各类型激励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了解被激励者的需求是激励原则的关键所在.依据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特点和思想特点,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有效运用制度激励、目标激励、强化激励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科研规划和个人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高校科研人才竞争日益加剧。高校科研人员是创造和增加知识价值的重要主体,其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和完善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尤为重要。知识价值导向的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具有调节教职工收入差距,吸引、稳定与激活科研人才,促进高校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当前,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校的收入分配自主权有限、科研人员薪酬体系不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不足、长期激励机制滞后、教学科研用人体制有待优化等问题。新形势下,有必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契合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需求,推进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05—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高校的科研产出与科研效率.本文首先实证检验了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数量与研究人员数量、基础研究经费显著正相关;出版的科技著作数量与基础研究和经验研究经费正相关,与科研人员数量的关系不显著;发明专利数量与科研人员数量、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显著正相关.继而,考察了科研效率与科研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人均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数量和人均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与投入的科研人员数量间呈现出了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应强化试验发展研究并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提升高校科研效率.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坚持开拓进取,自主创新,涌现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科研人员、团队及成果的涌现,对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具有相当的镜鉴、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此,遴选“十五”期间部分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案例予以刊发,供广大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议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科技队伍的人才资源优势,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本文阐述了高校科研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以及科研管理中应采用的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14.
纵向项目的级别和立项数量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地方高校纵向项目立项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科研优势和特色、科研方向、项目论证的科学性、研究团队的协同攻坚能力、科研政策的激励作用等。地方高校应本着开放入主流、整合出特色、激励上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合力攻关。科研人员应认真做好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周密设计申报书主体框架,组建优势研究团队,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精心制作项目申请书,只有这样才能为争取纵向项目立项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地方普通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多方位寻求出路,挖掘潜力,拓展渠道,创造特色。通过培育、引进人才,优化科研环境,借用科学的科研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每个教师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与名牌高校合作与交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强化科研特色,培育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地方高校科研实力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制约因素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研成果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 .能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 ,不仅会影响科研管理的效应、科研评奖的公正性权威性及激励效应 ,而且还会影响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从主评方面、受评方面等制约因素的分析入手 ,探讨延时评价、同类相比、同行评议、专家经验与查新、排除偏见、重视异议等几个控制对策 ,以期寻找一种能够保证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客观公正性的机制与方法 .  相似文献   

17.
钟桂安  侯庆华 《科技信息》2010,(13):121-121,415
高校要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加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更新科研人员的知识与观念,提高他们的科研技能。本文围绕有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与科研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武汉科技学院学报多年来的实践,探讨了高校学报与与科研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高校学报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积极性;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培育学术新人;培养科技人员的科研道德;引导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在促进本校的科研人才成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以经济利益为着眼点,提出了基于Nash均衡约束的激励模型,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达到各决策单元的利益均衡.研究了在Nash均衡约束的基础上,根据各决策单元本身的特点来获取不同的优势权重,从而达到最终决策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了中国20所高等院校的772名科研人员,考虑性别、年龄、职称、学科、地区、院校类型和教育程度等7个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差异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发现,工作沉浸显著正向激励科研绩效;教育程度、地区和院校类别带来的工作沉浸感差异最大;职称和学科带来的工作沉浸感差异不显著。研究解释了同等条件下科研人员绩效差异较大,以及不同条件下科研人员整体性绩效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提议高校应对科研人员工作状态等认知因素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