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市许多高等院校已拥有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且有些高校正花巨资建造一些新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但多数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尤其是暑假期间,多数高校体育场馆仍处于闲置状况.针对南昌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对如何发展南昌市高校的体育产业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福州5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和经营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州5所本科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影响福州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场馆自身短缺与浪费并存;并在概括和总结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福州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经营与效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实践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数字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可以实现高校和高校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在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需要,促进全民社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校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建立不断进行完善,体育场馆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也暴露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诸多问题。由于先前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没有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先例,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就缺乏一致性。借鉴于现今物业管理在公众资源管理中的良好效果,将物业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文本通过对现今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物业管理模式结构,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提出相关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及可行性分析,发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势,寻求高校体育场馆自我发展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以南京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与规划为实证,在分析体育场馆的建设对经营城市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体育场馆建设与规划中引入经营城市理念的重要意义,提出在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赛后的多元化经营;发挥政府主导,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场馆设施投资与建设;建立体育场馆使用者付费制度,以价格机制来调节和配置城市体育场馆;做好体育场馆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一致;重视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艾君 《科技信息》2011,(15):20-21
以华南农业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现状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管理滞后、服务质量差、社会参与度低、利用率低、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转变观念,为场馆的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改造升级场馆设施;引进人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采用和完善各类经营管理手段,尝试试行俱乐部经营方式;开发网络管理系统,培育体育消费者市场等对策,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魏强 《科技信息》2011,(36):207-207
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投入巨额资金建造,在体育教学以外,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大量闲置与浪费。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开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的丰富资源向社会开放,发挥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9.
以福州市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化过程为主要出发点,对福州市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在公共服务大背景下,实现福州市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优化是对场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对学校所持对外开放的态度,及其影响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以期提出有借鉴意义的理论分析,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体育场地开放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性经营的现状,提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营销的策略,并对社会化营销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应走社会化经营的道路,既能促进自身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又能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是高校要在社会化营销中把握尺度,才能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13所高校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丰富,但内部管理、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化服务的程度不高、服务效率低等状况影响到了高校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提出高校转变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场馆设施社会化服务评价系统等建议,以期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化服务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实地考察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进行了研究.着重论述了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及特征、按经济规律管理和经营体育场馆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体育场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以期探索适合当今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发展需要的模式,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艳锋 《科技信息》2009,(32):I0276-I0276,I0277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和开展经营活动,不仅能盘活现有的体育场馆,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也是高校体育场馆创造自身经济价值、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体现。本论文通过对青岛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岛市高校场馆对外开放情况;同时,在理论上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和利用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青岛自身的区域特点,探讨青岛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理论体系;提出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青岛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对策与发展思路。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并借此推动青岛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地研究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剖析了目前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存在的问题:场馆受保护,难以满足体育需求;场馆管理经验不足,规范运作不能保证;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体现不明显等.旨在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体育场馆,67%为教育部门所有,25%为体委等系统所有。那么,在保证学校教学、训练需求的同时,高校如何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束发展和规划校内的场地设施,并采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体育场馆进行开发经营;规模化的学校体育场馆如何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怎样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真正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成为了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直接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生态人文型体育场馆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环境建设,忽略了校园体育场馆生态环境建设因素的存在,忽略了体育的发展、创新、人文、绿色、健康第一的精神,因此,建议要重视体育场馆环境的建设,使学校的场馆设施和校园环境、学校历史、区域民族特色、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存,维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生态绿色体育观念,使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及学生、教职工和社区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应当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体育资源的增加,提高其场馆的利用率,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的闲置问题,缓解体育需求紧张的现状。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发展比较短,经营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缺陷。文章中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并且对其改善策略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群众需求与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大面积对外开放是缓解我国体育场馆总量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同时又要保障学校师生正常体育活动教学和锻炼的基本利益。为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场地,努力使这一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健身环境,本文用博弈方法分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利益主体的关系和协调对策,为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大众健身要求,为解决场馆严重不足的现状,提供理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寻求解除制约因素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促进我国高校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体育场馆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合肥市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对策.研究发现,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不够、开放率低、安全保障措施匮乏、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补偿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校园、锻炼场馆的安全措施,以及多渠道向社会开放等发展对策,以促进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