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如何在教学交互服务中发挥效能,并从信息类交互和教学服务交互两方面论述微信在网络教育中信息交互设计的原理.阐明了微信客户端、微信服务器与网络教育平台整合的实施方案.微信公众平台与网络教育平台交互功能的良性对接,不仅为学生获得高品质学习服务,同时对网络教育学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结合该校体育管理实际情况,利用移动网络来提高高校的体育管理效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一套高校体育管理系统,将微信与校园体育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查询考勤等相关信息查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平台是近年兴起的新型网络应用平台,在高效思政教育应用中具有较大优势,因此,高校应创新思政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立体化教学,进一步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准确性与现实性,为高校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微信公众平台是“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一种主动学习的教学工具。该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从微信公众号辅助实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三方面对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微信公众号的构建提升了药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自主性学习的新时代优质大学生奠定基础,为高校“互联网+”教学课程设计和改革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已得到广泛的应用。2011年1月诞生的微信,正顺应了这一潮流。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去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2012年,腾讯推出了公众号平台,公众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竞争非常激烈,而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了一个与微博相同的新型媒体传播模式,为时尚的传播开辟了崭新便捷的道路,本文旨在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时尚芭莎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现状做出归纳总结,提出建议,利用微信发展广告营销业务提高媒体收入,更加突出本土信息推送迎合本地受众需求,利用微信平台加强网络监测及时澄清谣言,加强互联网和线下商家合作推广等方式提高其时尚类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以期对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做有益的探索,对同类公众号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学术期刊来讲,重视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建设,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微信公众平台是公众号运营者与订阅者之间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融合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网络社交工具,它成为个人和企业发布信息和吸引客户的桥梁和纽带,是受众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实现了用户的自媒体联动。基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中扩大总用户数、增强用户黏性的成功做法,提出学术期刊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的途径:明确定位,差异化运营;增强原创性,内容为王;指派专人负责,制定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数字化移动学习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英语教学改革趋势。将微信公众平台同移动化学习环境以及翻转课堂相结合,能极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来辅助英语教学,并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平台的留言功能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随时互动构建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该文以微信公众号"国防微英"为例,探讨微时代下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响应国家"互联网+就业"的号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来为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信平台的功能定位包括推送即时的就业相关信息、通过菜单栏目设置提供自助式就业服务、线上线下就业咨询服务相结合等。但是通过对现有的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分析后发现,目前仍存在着就业信息内容的局限性、栏目设置两级分化、互动变为单向传输信息等缺陷。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信平台的建设,应该考虑从协作化生产、以平台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网络社群、提供一体化就业解决方案等方面入手,达到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微信平台具有交流形势多样化和时效性强等两大优势,首先,微信中的交流方式富有多样化,如语音电话、视频电话、视频对话等,同时微信朋友圈的链接、分享以及微信公众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和自助查询服务。因此,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基于微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以此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多样性、交互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信平台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被众多高校所重视。该文通过研究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性及其对高校宣传能力的影响,以福州大学为例,解析"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公众号宣传、高校网络形象构建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提升高校公众号宣传影响力的策略,为高校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加强宣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微信互动平台作为具有通讯、社交和平台化功能的移动性应用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具有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特性以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特性,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理学是卫校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其理论性极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生理学实际教学质量。课前导学通过借助网络信息平台,采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课的形式推进实施,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有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是未来网络课程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微信公众平台是基于手机微信软件提供的及时通讯推送平台,为教师建立一个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网络课程提供了可尝试的新途径。该文将探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农业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在辅助课堂教学同时,向农民推送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科技,提高农业高等院校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服务的时效性,以更好地实现农业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交互便捷,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非常完善,而且,微信公众平台也已经渗透进高校教师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到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新形势下,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微信公众平台与专业建设结合,与课程建设结合,与职业能力结合,与创新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使学生逐步将专业变成兴趣,将兴趣变成职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建立"C语言课程"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了高等职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对学术运营与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其自身功能与传播模式的限制,导致平台运营者与订阅用户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就公众号存在的互动性缺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微信公众平台现有功能出发,从3个方面提出互动性提升策略,从而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更好运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运营的主要平台,在信息传递、知识输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微信用户的关注。本文从创业者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出发,以3个典型创新创业类微信公众号为例,基于清博指数平台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创新创业类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特征,并针对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从利用公众号进行学习时阅读的内容选择、时间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图书馆行业带来了新发展机会,该文以长春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分别从活动、服务和内容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微信平台的营销与推广,使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从微信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微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现状以及应用要点,指出微信作为影响力强势的社交互动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提升服务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社区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随时随地获取资讯的需求,转向移动信息服务技术—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技术,研究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模式和SSH轻量级J2EE框架技术,并结合分层解耦的设计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SSH整合框架W-SSH.基于该整合框架,构建微信公众平台社区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Web端服务平台和微信客户端数据交互,为社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和准确的信息服务.实践表明,该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扩展了社区公共服务渠道,优化了信息推送方式,也为类似应用开发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媒体,微信成为一种高效的服务应用,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情况进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方面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