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联网股权众筹是近年来新兴的创新型金融筹资模式,由于互联网股权众筹发展时间较短,法律规制的缺位导致互联网股权众筹的法律边界难以界定。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股权众筹第一案"飞度公司诉诺米多公司案"进行剖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股权众筹模式最为典型的法律问题,即融资协议的有效性、融资者和平台间的法律关系、平台披露义务的法律规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互联网股权众筹的法律边界更加清晰,保障其在金融领域健康、持续的运行。  相似文献   

2.
股权众筹作为新兴互联网金融的代表,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融资者角度看不仅降低了融资门槛,还提高了融资效率,从投资者角度看既拓宽了投资渠道,又有机会分享优秀企业成长红利。然而投资必然伴随风险,尤其是股权众筹因其自身特性衍生出新的风险,作为投资者而言更不能忽视。本文从源头上分析股权众筹的三类风险,为其发展和监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夏天,一场众筹音乐剧风靡北京,掀起一场追忆风暴,这场在众筹网尝试众筹模式的音乐剧就是《爱上邓丽君》。众筹属于当下盛行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这样一场文化与金融的碰撞,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型融资方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众筹,因文化而生"众筹"一词在2014年异常火爆,到底什么是众筹?这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各界研究的新对象。众多众筹平台也一时四起,创业团队融资渠道也纷纷向众筹模式看齐。众筹译自crowd funding,即大众筹资。当代众筹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  相似文献   

4.
所谓众筹融资,本质上是一种公众小额集资,指的是由项目发起人通过众筹网络平台向公众募集资金,公众通过众筹平台了解到项目信息后决定是否出资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融资最早兴起于美国,近年来在我国也有稳步发展,互联网上已涌现出了许多众筹网络平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点名时间、追梦网、天使汇等数家.  相似文献   

5.
科技型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管理研究》2016,(2):95-99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政府对传统金融机构风险管制、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歧视、资本市场不发达、自身融资吸引力不足,理想的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金融脱媒、信息对称和低信用风险,匹配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大数据小额贷款、P2P、众筹、电子金融机构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发展,但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大量的"跑路"现象,说明互联网金融存在独特的投融资风险和第三方支付风险,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资本监管、信用风险监管、网络安全、投资者保护等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众筹作为一种新兴融资创新模式,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本文在阐述众筹内涵、类型及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上半年众筹平台相关数据分析了众筹融资对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影响,并建立中小型科技企业众筹融资运作模式,最后针对榆林市众筹平台建设提出一些看法。一、众筹融资的内涵及其类型众筹(Crowdfund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大众筹资的融资模式,是指融资者(创意者)借助众筹融资平台,通过对  相似文献   

7.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多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频频出台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却未能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近年来刚兴起的股权众筹,以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一种新型利器。然而,股权众筹在我国现行法律架构下,游走在罪与非罪边缘,运作模式存在着诸多风险。为此,本文针对股权众筹视角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问题进行探研。  相似文献   

8.
鲁玉祥 《安徽科技》2014,(10):55-56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从业务模式看,互联网金融可分为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如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MMF)、众筹(Crowd Founding)、P2P网络借贷(Peer to Peer lending)、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等类型。按资金流向来看,互联网金融可分为融资型(如众筹、P2P网络借贷)、投资型(如MMF)、资金支付(各类第三方、移动支付)和其他(如比特币)等。国际上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均兴起于美国。  相似文献   

9.
农业众筹平台是联系众筹项目投资者和筹资人的纽带,对于众筹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众筹平台运营因缺乏法律规范在实践中极易触犯法律底线并引发社会危机.明确平台的法律性质,设置平台的准入机制,规定平台应当承担的义务,健全平台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推动农业众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月 《创新科技》2016,(7):64-66
互联网金融下的众筹融资近年来发展快速。随着互联网众筹融资的井喷式增长,众筹的法律风险也逐步显现。本文对现行法律框架下的互联网众筹融资所面对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引导互联网众筹融资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律推理常处于一个由外部推理和内部推理织就的复杂网络中。法律推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法律事实为逻辑起点、以法律规范为准则、以法律价值为衡平,要求具备客观性、可预见性和一致性。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论证是一个系统化的进程,价值原则始终作为主线贯串其中,不仅制约着推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联,而且事关法律方法的活力与法治技术的发展。法律推理体系重心应定位于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法律规范的选择以及在合法性与合理性张力下对法律价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法的确定性是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它作为规则的总称,却具有许多不确定性。通过对法的不确定性问题的表现形式、存在原因、如何克服及其相对性等方面的分析初步研究这一问题,并就此问题探讨法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定代表人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法人代表权制度。这一制度来源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其主要弊端在于对董事长的权力缺乏制约性规定。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公司章程加以规定,实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建立对公司代表人的资格审查制度;完善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法律基础》的学习重视不够,不会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律的权威不够信任,对法律认识存在偏差。单纯依靠一般的法制宣传教育难以改变现状。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有效地进行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法律职业发展,但还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不协调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改革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使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形成良性互动,并逐步改革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录用制度,促进法官、检察官录用制度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分离,使中国法治建设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法学是以心理现象来解释法律特征的总称,它对法学的推进是功不可没的,法律现实主义得以诞生大多是由于法学中使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尽管如此,但心理学法学并没有因为自身对法学推进的功绩而获得相应的名声,甚至在法学发展的潮流中有着湮没的迹象。经过对这一议题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这并非法学不再需要进行心理现象的解释了,而是这一研究取向已既成范式且融人到其他法学流派之中了。  相似文献   

17.
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依据法律应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结果。无论是学术界中的“二要素说”,还是“三要素说”,法律后果都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必备内容。使用“法律后果”,避免了使用“制裁”作为法律后果仅指否定性结果的片面性,同时,也避免了与“行为后果”之混淆。法律后果与行为后果具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在后果承担的主体、后果的表现形式、后果的确定性程度、后果的对称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法律后果与法律效果是相互促进的,但法律效果属于价值评价范围,法律后果属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范畴。法律后果与法律责任之间也存在着同一性、对应性、不对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几个视角: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相似文献   

19.
就法人类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解读。认为法人类学是一门采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民间社会的法律行为与法律现象的一门学科。尽管国外已经很成熟了,作为一门引进的学科,在中国还远没有确立,虽然有一些研究还说不上是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