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3 P0衰变模型对X(3872)的*0D0衰变宽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将X(3872)视为1++粲偶素时得到的衰变宽度与实验结果以及其它理论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一致.这对进一步理解X(3872)的特性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手征幺正方法下,研究了强子共振态的三角奇异性.主要讨论了由a_1(1260)到π~+f_0(980)和π~+ρ~0的三角奇异衰变机制、参数变化对衰变不变质量分布、衰变宽度和微分散射截面的影响.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成功解释了1420 MeV峰的来源,及COMPASS实验a~+_1(1260)→π~+f_0(980)和a~+_1(1260)→π~+ρ~0的衰变分支比.因此,COMPASS实验中1420 MeV峰并非一个新共振态,而是a_1(1260)三角奇异衰变机制的产物,并且在衰变过程中,看到了一个高于其名义质量200 MeV的峰值.该文讨论的三角奇异衰变机制有助于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粒子数据表的共振态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的D介子不断被发现,奇异介子的族谱也变得丰富起来,利用组份夸克模型研究了强衰变过程D*s1 (2710)→Ds(1968)+π0和D*s1(2710)→D*s(2112)+π0.讨论了D*s1 (2710)这个存在争议的粒子,计算结果支持它由c和(s)组成,属于H类型的双重态(0-,1-),自旋-宇称为JP=1...  相似文献   

4.
实验上寻找超出传统夸克标准模型的激发态强子(也称为类粲偶素/类底偶素或XYZ粒子)已经很多年,建议过很多的激发态强子的候选者,包括胶球、混杂态、多夸克态、强子分子态等.自从B工厂运行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给出来自Belle实验的关于XYZ粒子的最新实验成果,包括(1)X态:首次观测到B0→X(3872)K+π-过程的信号以及B+→X(3872)K0π+过程存在的迹象;寻找Xb态;(2)Y态:更新的Y(4360)和Y(4660)共振参数的结果以及更新的测量e+e-→K+K-J/ψ和γχc J过程的散射截面;(3)Z态:发现带电的Zc(4050)±→π±ψ(2 S)存在的迹象以及在e+e-→K+K-J/ψ过程中寻找Zcs的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质心系能量为3.8~4.6 Ge V的5.1 fb-1数据,BESIII在类粲偶素(即XYZ)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们回顾了Zc的发现,X(3872)在e+e-湮灭中的产生,粲偶素ψ(13D2)的发现,以及ωχc J和ηJ/ψ过程界面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使用基于北京谱仪Ⅲ探测器(BESⅢ)及其软件系统(BOSS)的蒙特卡罗模仿方法,给出了对D介子缪子半轻衰变分支比绝对测量的进行方法及其所能达到的统计精度.这些缪子半轻衰变是D0→Mμ+νμ和D+→Mμ+νμ,其中M表示K-,π-,K0,K*0等轻介子.  相似文献   

7.
分析BESIII探测器在质心系能量3.773和4.599GeV采集的2.93和~0.567fb-1数据,报道了衰变常数fD~+和D介子半轻子衰变的形状因子,D~+→K~0_Sπ~+π~0的Dalitz图分析,D→K~0_S/Lπ~+π-和K-π~+强相差,D~0D~0混合参数yCP的测量;2体强子衰变D~0(~+)→ωπ~0(~+),稀有衰变D~0→γγ和D~+→K(π)±ee~+的寻找以及Λ~+c→Λe~+νe和12个强子衰变绝对分支比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核子共振态N*-核子N与中性介子π0强作用的Lorentz不变耦合模型,研究核子共振态N*-核子N-π0介子强衰变时树图阶及考虑了单圈顶角修正的衰变宽度理论计算式,与实验数据比较,得到精确到树图阶及精确到单圈顶角修正的有效耦合常数G(ⅠN*)和G(ⅡN*),并比较G(ⅠN*)和G(ⅡN*).在单圈顶角修正的理论计算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解析计算单圈重整化顶角函数AC(p,q).鉴于AC(p,q)属不可严格解析计算的超越代数函数(函数级数),对此,本文寻求出一个收敛性很好的这种函数级数,并完成有关解析计算.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核子共振态N*-核子N-π0介子强相互作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处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继发现带电类粲偶素结构Zc(3900)之后,北京谱仪(BES Ⅲ)又发现了一系列带电的和中性的Zc粒子.为了理解这些Zc粒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BESⅢ实验利用其在质心系能量4.23和4.26 GeV处采集的数据样本对e~+e~-→π~±(DDˉ*)?和e+e-→π~0(DD~*)~0过程进行了研究.在DD~*系统中分别观测到1个带电的类粲偶素结构Zc(3885)~?和1个中性的类粲偶素结构Zc(3885)0,且他们的极点质量和宽度在1σ范围内一致,因此Z_c(3885)极有可能是1个类粲偶素同位旋3重态.BESⅢ实验还测量了π±Z_c(3885)~?系统的角分布,结果显示其带电Zc(3885)?的自旋宇称量子数JP符合1+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扰QCD方法,对基态矢量介子B_q~*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到末态是2个D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唯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被CKM因子压低的W玻色子外发射过程B_s~(*0)→D_s~+D_s~-,B_d~(*0)→D_s~+D_d~-,B_u~(*+)→D_s~+_u~0等,其分支比可以达到10~(-9)量级.这些过程很有可能在未来被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超级B工厂SuperKEKB等实验探测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得到的形状因子,在标准模型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计算新物理对衰变过程Bu+→π+l+l-Bu+→p+l+l-(l=e,μ)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从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新物理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的贡献不是很大,理论预言与标准模型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新物理对前后不对称的影响很小.对Bu+→π+(p+)l+l-衰变过程的较低双轻质量区域内双轻不变质量分布和前后不对称的精确测量,将有助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息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了D、D_s→K~*跃迁形状因子.由于只与带电流相关,D→K~*衰变只涉及4个半轻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A_1、A_2、A_0、V.D_s→K~*衰变既与带电流相关也与味改变中性流相关,除了上述4个跃迁形状因子外还涉及3个张量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T_1、T_2、T_3.整体上来看,所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与以前文献中通过其他方法(基于传统分布振幅的光锥求和规则、格点模拟、光前夸克模型、重轻手征夸克模型)给出的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基本一致.利用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通过半轻衰变D~+→K~(*0)l~+νl、D~0→K~(*-)l~+ν_l结合分支比的最新实验测量结果确定了CKM矩阵元︱V_(cs)︱.预言了D_s~+→K~(*0)l~+ν_l过程的分支比并和当前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13.
根据4种将非微扰的强相互作用参数化为形状因子的模型得到的4种强子形状因子,分别计算了中性D介子D~0→K~-e~+ν_e和D~0→π~-e~+ν_e两个半轻子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比较,得到极点修正模型对D_0→K~-e~+ν_e过程的理论计算结果中心值与实验测量值非常接近,而对D~0→π~-e~+ν_e过程两参量多级展开模型符合较好.然而由于非微扰效应的存在,形状因子f+(0)和强耦合常数g等参数误差过大,因此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4.
由于衰变过程中存在的非微扰问题,B介子的非轻子衰变的理论预言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光锥QCD求和规则框架内,详细讨论在(B-)0→(K-)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对衰变振幅的贡献,系统地研究(B-)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并计算了分支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运用微扰QCD因子化方案,考虑Sudakov因子对长程部分的压低作用,引入双强子分布振幅等非微扰参数,利用Flatte和Briet-Wigner模型对类时形状因子进行参数化处理,加入顶角修正,微扰计算经共振态f0(500,980,1 500,1 790)的B+→π~+π~-π~+三体衰变分支比,结果分别为6.41×10~(-9),1.25×10~(-7),1.92×10~(-8),5.66×10~(-9).目前实验上给出分支比Br(B~+→π~+f_0(980)[π~+π~-])的上限数据是1.5×10~(-6).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考虑■的贡献和顶角修正项后,该文计算较前期结果更加合理,其中■的贡献是差别的主要来源,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LHCb实验组对衰变B~0_s→K*π~-和B_-~0s→K~±K~(*■)分支比的测量结果 ,在QCD因子化(QCDF)框架下,采用最小x~2方法拟合Xi,fA,并将B_(u.d)→PV衰变拟合出的湮灭参数代入B_s→PV衰变的可观测量中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Bs和B_(u.d)介子系统湮灭参数Xi,fA(PV)具有普适性.对于Br(B~0_s→K*+π~-)和Br(B~0_s→K±K(*■))这两个可观测量,给出的理论值与LHCb给出的实验值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一致,只有湮灭图贡献的B~0_s→πρ衰变对于研究湮灭参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进了D~*D_π和B~*B_π基态强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的计算,首次提出了一个在矢量重味介子径向激发态情况下相应的强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的QCD研究。利用D→π和B→π形状因子的光锥求和规则预言,并结合实验数据先分别拟合基态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进而将基态耦合常数作为输入参数分别拟合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数值结果:g_(D~*D_π)=18.40_(-5.44)~(+6.42)和g_(B~*B_π)=44_(-3.37)~(+6.09),g_(D~*'D_π)=-13.30_(-3.15)~(+3.09)和g_(B~*'B_π)=-27.90_(-3.10)~(+3.77)。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具有一个D_π末态的B介子两体和三体衰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得到的形状因子,在标准模型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计算新物理对衰变过程Bu+→π+l+l-和Bu+ρ+l+l-(l=e,μ)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从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新物理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的贡献不是很大,理论预言与标准模型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新物理对前后不对称的影响很小.对Bu+π+(ρ+)l+l-衰变过程的较低双轻质量区域内双轻不变质量分布和前后不对称的精确测量,将有助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强子、电子对撞机LHC和Belle-Ⅱ上的重味物理实验,详细研究了B~*→DD~*、Dρ~-、DK~(*-)、πD~*和KD~*等非轻衰变.采用简单因子化方法计算了这些过程的衰变振幅,并利用BSW模型计算了和这些过程相关的形状因子,进而给出了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和极化分数.从数值结果来看,B_q~*→D_qD_s~(*-)和D_qρ~-衰变有比较大的分支比,数量级高达10~(-8).因此,这两个过程将有望较早地被LHC和Belle-Ⅱ实验所观测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在质心能量10.6GeV附近获取的500兆cc事例,在BaBar实验中对衰变D~0→π~-e~+ν进行了研究.利用这些数据,测量了D~0→π~-e~+ν的分支比,同时测量了强子形状因子fπ+,D和CKM矩阵元V_(cd).应用衰变D~0→π~-e~+ν和B0→π-e+ν之间的关系,计算了矩阵元V_(ub),一旦出现新的理论计算,其精度将可以和其他实验测量相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