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公众比以往都更加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在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成为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借助公平性理论和集中指数,对江门市江海区级尺度的中学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各街道的中学数量差异明显,个别街区的学校分布稀疏,难以满足所有居民点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江海区中学的交通可达性总体上较差;通过集中指数分析,江门市江海区的中学分布与人口分布保持一致,各个街道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比较均衡.研究结论可为中学的空间优化配置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投入均衡配置关注全体学生均衡共享财政教育资源,校际间教育投入均衡配置应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校际间财政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广州市9所高中教育投入数据显示:在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上,省示范高中的经费投入既比市示范高中低,也比区示范高中低。原来广州为实现各校的均衡发展,已在校际间教育投入上有所作为。学习广州经验,各地区在均衡校际间教育投入可采取的对策有:保证合理的教育投入;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与改造;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支持;省级统筹拨付学校经费。  相似文献   

3.
教育投入均衡配置关注全体学生均衡共享财政教育资源,校际间教育投入均衡配置应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校际间财政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广州市9所高中教育投入数据显示:在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上,省示范高中的经费投入既比市示范高中低,也比区示范高中低。原来广州为实现各校的均衡发展,已在校际间教育投入上有所作为。学习广州经验,各地区在均衡校际间教育投入可采取的对策有:保证合理的教育投入;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与改造;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支持;省级统筹拨付学校经费。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是在首都教育追求优质均衡发展、西城区教育资源深度整合、实现跨跃式发展的背景下,于2008年由西城区教委与北京教育学院联合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100余名,教职工190余名其中,  相似文献   

5.
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法修订的一大亮点。通过教育均衡规定的解读,指出:教育均衡的结构为地区均衡、校际均衡、班级均衡、师资均衡和经费均衡;教育均衡的实施重点是地区均衡,即东、中、西部地区的均衡,省域的均衡,以及城乡的均衡,而非目前占主导地位观点主张的区域内(即市、县、区)均衡,更不是学校层面上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均衡的实现方式为:首先在教育资源的增量投入中实现教育的均衡,其次在教育资源存量调整中推进教育的均衡。前一种方式为教育均衡实现的主要方式,后一种方式为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6.
择校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利益。我国当前择校主要以优择校、以房择校和以权择校3种表现形式。择校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弊端更为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舆论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以及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别都是择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者关注的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其实,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现象。学校内部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不公平,教师教学评价的不公平和教师关注和期望等隐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要消除这些不公平现象,首先,要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其次,学校领导要在班级之间和学科之间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再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公平意识和教育公平行为。  相似文献   

8.
新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当前分班现象并未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利益趋向导致了分班问题的出现,其标准和目的的不合理,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对社会、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社会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而学校也应当规范入班制度,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的配置。  相似文献   

9.
新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当前分班现象并未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利益趋向导致了分班问题的出现,其标准和目的的不合理,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对社会、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社会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而学校也应当规范入班制度,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的配置。  相似文献   

10.
"择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社会公平,引发社会问题;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教学质量,产生新的不公平;滋生腐败现象。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是"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源,"择校"问题的产生与家长的观念有着很大关系,"择校"问题的产生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直接相关,"就近入学"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乏力,助长了"择校"之风。一言以蔽之,"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组建教育集团是消除"择校"现象的有效办法。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有三条: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管理职责;二是地方政府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改革;三是国家要统筹规划,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