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记述了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蹠骨的波动性不对称性(FA)特征.掌骨标本35例(雄8,雌27),蹠骨标本33例(雄8,雌25).选择变量5个,分别是掌骨和蹠骨最大长、中间宽、中间高、中间周长和中间横截面积.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波动性不对称的性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掌骨和蹠骨的5个变量FA 值大部分不符合正态分布(P<0.05);掌骨和蹠骨 FA 值与身体大小相关性较弱;掌骨和蹠骨中间横截面积FA值相对较大,其他变量的FA值相对较小; FA值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差.推测猕猴掌骨和蹠骨FA特征是种群水平上的,主要是遗传和出生前后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太行山猕猴肱骨、股骨、第二掌骨和第二蹠骨4种长骨有关变量的不对称性特征.肱骨标本55例,股骨标本53例,掌(蹠)骨标本34例.选择变量5个,分别是4种长骨的最大长、中间宽、中间高、中间周长和中间横截面积.用SPSS13.0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不对称的性差比较.结果表明:左侧肱骨的方向性不对称值大于右侧,显示出方向性不对称.第二掌骨比较结果显示是右侧大于左侧,下肢股骨和第二蹠骨作为对照组不对称性表现较弱.表明上肢骨出现的方向性不对称并不是由于波动性不对称随机产生的.结果提示太行山猕猴上肢长骨的功能可能呈侧面化趋势,在各种长骨之间力量与精密控制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了解猕猴锁骨性差特征及影响因素.太行山猕猴锁骨和颅骨标本51例(雄:18,雌:33).选择锁骨11个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锁骨性别判别函数.单因素方差分析锁骨大多数变量性差显著(P0.01).采用有关锁骨变量性别正确判别率较低(50.0%~76.5%).考虑到锁骨与颅长比值,性别正确判别率有所增加(80.4%~86.3%).整体上雌性判别率高于雄性,两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这种性差模式主要与锁骨特殊生长模式、形态结构、行为习性和种属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太行山猕猴下颌骨波动不对称特征及影响因素.太行山猕猴下颌骨标本60例(♀42,♂18),按性别和年龄分组.选择下颌骨两侧对称的11个变量,转换为波动不对称值.结果显示下颌骨的波动不对称在性别组间和年龄组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变量的波动不对称值不同;波动不对称的变化趋势是雌性大于雄性,亚成体组大于成年组.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下颌骨波动不对称特征与他们的肢骨不对称特征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太行山猕猴早期生长发育和环境因素对下颌骨结构不对称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
了解猕猴锁骨性差特征及影响因素.太行山猕猴锁骨和颅骨标本51例(雄:18,雌:33).选择锁骨11个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锁骨性别判别函数.单因素方差分析锁骨大多数变量性差显著(P<0.01).采用有关锁骨变量性别正确判别率较低(50.0%~76.5%).考虑到锁骨与颅长比值,性别正确判别率有所增加(80.4%~86.3%).整体上雌性判别率高于雄性,两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这种性差模式主要与锁骨特殊生长模式、形态结构、行为习性和种属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的不对称性.对掌骨(35例)和蹠骨(33例)的长度变量进行测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5根掌骨有明显的左侧方向不对称趋势,5根跖骨没有发现方向不对称.结果表明左侧掌骨有大于右侧掌骨的趋势,跖骨作为对照组有右侧大于左侧的优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的差异水平.提示上肢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猕猴掌骨长比、活动强度和性差之间的关系.方法:掌骨标本32例(雄8例,雌24例).选择变量为掌骨长比3M:5M和4M:5M.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猕猴不同活动强度组之间的3M∶5M和4M∶5M比值存在差异(P<0.05).整体水平雌性掌骨长比大于雄性掌骨长比.同一性别组中猕猴3M∶5M和4M∶5M与活动强度呈正相关.结论:猕猴一些掌骨长比与其活动强度关系密切.提示掌骨长比与指长比可能有不同的发育机制和发育历程,主要与胚胎期的和成年期的睾酮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猕猴掌骨变量的性差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用ROC分析来比较掌骨变量、左右侧掌骨和5根掌骨的性差大小.成年掌骨标本44例(14雄,30雌).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选择掌骨的7个变量.采用逐步逻辑回归分析选择最佳变量.结果表明:掌骨长度是最好的性差指示变量,然后是掌骨头和掌骨底变量,最小的是掌骨骨干宽和高.总体性别正确判别率是71.4%~100.0%.ROC分析显示左右侧掌骨性差差异很小,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69和0.978.逻辑回归结果是MC2、MC4和MC5判别率较高(90.0%~94.9%);MC1和MC3判别率较低(85.8%~87.5%).结果提示:猕猴掌骨性差显著.掌骨性差模式可能与人类不同.掌骨变量的性差特征反映了遗传与后天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跟骨性差大小.方法:测量太行山猕猴跟骨标本27例(♀16,♂11)的9项变量.运用SPSS13.0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猕猴跟骨主要形态变量有较明显的性差,6项变量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5).采用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方法判别率不同,多元判别分析性别正确判别率较高(>85%).结论跟骨的性差大小与身体性差大小有关,与雌雄个体异速生长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猕猴跖骨变量建立性别判别逻辑回归模型,用ROC分析来比较跖骨不同变量、不同侧别和每根跖骨的性差大小.成年跖骨标本45例(31雌,14雄).选择跖骨的7个线性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结果表明:跖骨长度变量是最好的性别标识变量,然后是跖骨头和跖骨底变量,最小是跖骨骨干变量.总体上性别正确判别率较高(84.4%~95.6%).ROC分析显示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很小(AUC分别是0.922和0.956).5根跖骨逐步逻辑回归结果的是MT3,MT4,MT5判别率较高(88.9%~95.6%).MT1和MT2判别率较低(84.4%~86.7%).结果提示:猕猴跖骨性差显著,跖骨的长度变化主要受基因控制,骨干宽度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跖骨的性差模式主要反映了遗传、环境与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猕猴骨盆标本37例(雄17例,雌20例),选取12个骨盆变量和2个股骨变量进行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比较骨盆变量的性差.骨盆变异性的性差比较采用Levene’s检验.结果显示:坐骨高和骨盆入口径等骨盆变量性差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一些骨盆变量(如,坐骨高等)的变异性存在性差,股骨长变异性不存在性差.骨盆变量变异性性差是雄性大于雌性.结果表明,在性别之间骨盆变异性、生长发育模式和选择压力可能是不同的.骨盆的原生细胞的双向分化与发育稳定性选择、定向选择有关.总体上选择强度和表型变异成负相关.雌性骨盆形态在稳定选择和定向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面临较大的选择压力,所以雌性盆骨形态的变异性比雄性要小一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太行山猕猴骶骨指数性差.材料和方法:成年猕猴骶骨标本55例(雄17,雌38).选择骶骨5个线性变量和4个指数变量;统计处理采用ANOVA、多元判别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大部分骶骨线性变量存在性差(P0.05),雄性大于雌性;猕猴骶骨相对宽指数性差显著(P0.01),雌性大于雄性.多元判别分析性别正确判别率为78.2%~87.3%.逻辑回归分析性别正确判别率为83.6%~87.3%.结论:骶骨变量性差显著,骶骨体长和骶骨相对宽性别判别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重量比率的性别差异.方法:测量了55例掌骨和跖骨重量,根据5根掌骨和跖骨重量的可能组合得到相应重量比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于掌骨和跖骨重量,除左侧的1 Mt,5 Mt和右侧的5 Mt重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外,其它掌骨和跖骨重量都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掌骨重量比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跖骨重量比率除左侧的1 Mt∶2 Mt有显著的性差外(P<0.05),其它重量比率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不考虑侧别的情况下,掌骨和跖骨重量比率也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太行山猕猴的各掌(跖)骨重量比率的性差既有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可能与它们特殊的生理和行为习惯以及胚胎发育期的雄性激素的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了解太行山猕猴远侧段指趾骨长度排序和性差特征.对远侧段指骨(17例)和趾骨(19例)长度进行测量.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远侧段指趾骨长度变量在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变量在性别之间差异显著(P0.05);远侧段指骨的长度排序为3,4521;远侧段趾骨的长度排序为3,42,51.产生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出生前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