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洛杉矶长达50年的雾霾事件使得民众向政府提出保障生命健康、优化生存环境的强烈诉求,迫使美国政府从此开始了空气污染治理和节能汽车的推广。2014年4月特斯拉纯电动汽车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再度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虽然比亚迪、江淮汽车等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在受众定位上与特斯拉区分明显,但特斯拉这款集炫酷与环保于一身的纯电动车还是引起了搅动市场的鲶鱼效应。各国政府都大力扶持作  相似文献   

2.
张臻 《华东科技》2014,(6):32-34
正一个是特斯拉进入中国,一个是国产纯电动公交车冲出国门。或许,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新能源汽车决策者与市场们的选择。特斯拉来了。这款具有新能源汽车领域王者气息的电动车已正式进入了中国。无论是赞叹也好,还是唱衰也罢。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产业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也是在面对强敌如特斯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主要汽车强国研发及推广应用的重点。本文从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等角度阐述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并从市场、技术、政策、充电设施、商业模式等方面剖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现状剖析和前瞻性技术预判,分析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从高速建厂,加快配套设施,到快速降价占领市场,特斯拉犹如龙卷风一样席卷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创立于2003年,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在2008年,特斯拉生产了第一款两门运动型跑车。2009—2010年是特斯拉发展的转折点,其间特斯拉在资金、产能和战略合作上的进展为后期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中国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面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吴昊 《科技资讯》2010,(7):143-144
遍布于世界的8亿辆汽车,每天需消耗的油料达到数千万桶。如果没有原油,这8亿辆汽车毫无疑问将成为8亿堆废铁。在高油价和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们迫切希望找到可持续性替代能源的良方。因此,节约能源且环保的新型动力的开发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走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将成为汽车巨头在未来市场争夺战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并不遥远的"汽车重新发明"这一划时代的革命,将为我们的汽车消费和汽车生活带来无限美好。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汽车是随着各国以至于全球能源逐渐短缺而成为各汽车制造商研究的重点。汽车是在国外被普及之先,因此,国外的汽车厂商最早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然而,至今还没有一家国外汽车制造商公开宣称自己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技术并批量生产。因为,是否为新能源汽车,关键并不在于汽车,而是使用何种新能源。在我国,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能源短缺问题也被提上日程。随着各项法律、政策的出台,政府的引导,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也在不断提速。然而,"车与人争口粮"、技术不成热,新能源不能持续等问题也不断地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铺上了快速路,希望在此《发展规划》指引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8.
<正>特斯拉日前宣布,公司正在积极参与中国新充电标准的制定,同时将对旗下车辆进行改动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充电标准。未来特斯拉充电桩也将并入公共充电网络,非特斯拉品牌车主也可以在特斯拉充电桩上充电。特斯拉汽车5月12日称,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标准设立后,将改装  相似文献   

9.
豫科 《创新科技》2009,(7):8-13
目前中国还不是汽车强国,虽然中国沿着传统的技术路线追赶并付出了艰辛努力,但差距仍然很大。所幸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已悄然兴起,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超越"式发展的最佳机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其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对中国电力系统造成的压力以及碳排放等问题需要格外关注。以近来发展迅速的特斯拉汽车为例,针对特斯拉充电设备在全国的快速扩张,通过统计调查、资源环境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对充电站的空间分布以及对中国电力和碳排放的影响做出评估。分析表明,预计到2025年全国特斯拉电动汽车总耗电量将达到165.54亿kW·h;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纯电动汽车所带来的减排效果足以弥补其增加的供电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09,(4):1-1
汽车工业 节能与新能源 加快发展 4月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杭州表示,中国汽车工业要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我国今年第一季度销售业绩达268万辆,创历史最高记录,这说明汽车工业只要坚持清洁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得到市场的支持,从容地应对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对解决传统燃油汽车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从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整车和三电系统综合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电池回收利用率低、基础器件关键技术未掌握等问题,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企业为例,针对领先市场理论假设的企业绿色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利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在市场、政策和地方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下,向新能源技术转型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目标市场是引导企业接纳新能源技术变革极为重要的驱动力,不同于以往电子等出口导向型产品,中国汽车产业新能源技术转型过程呈现明显的国内市场导向和引领特征;2)国内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需求侧激励政策对当地汽车制造业企业新能源技术转型的作用不可持续,而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供给侧规制政策对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技术转型具有更深远的作用;3)在技术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对本地传统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依赖性较强,本地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有待加强。未来中国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技术转型需要培育新技术本土化的协作创新网络,并通过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协同作用为产业技术转型提供持久动力,塑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钟玉灵  李小朋 《科技信息》2013,(11):266-266,291
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市场表现,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动力可持续发展同时面临城市大气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难题。汽车清洁化的过程,要受到各国排放法规驱动,同时又要顾及节能的要求和所能接受的成本。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汽车节能.降噪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能源.新动力汽车的发展,部分燃油汽车将会被采用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替代,污染和能源问题将有望逐渐得到改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涌现了诸多非传统汽车行业出身的企业创始人,他们被统称为造车新势力.本文回顾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历程,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角度对其出现和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中涌现的企业家精神;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新能源汽车实际使用问题,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不得让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虽然说好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已经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做了详细的的计划,然而身处发展中的我国,政府也紧跟发展潮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作了具体部署的工作,并将其作为一个开发创新产业予以重视。这篇文章简略的叙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特点,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进行简单分析,并且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做了个预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及Logit回归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消费者效用极大化原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可靠性、动力性、形象、安全性和便利性因素的权重;通过对欧、美、日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市场份额与消费者效用的Logit回归分析,构建基本、一般和激进三种政府规制场景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市场份额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与政府规制有密切的关系.到2015年,在基本、一般和激进三种场景下,新能源汽车分别占14%,23%,36%左右;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两种车型;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份额最小,为0.25%~0.85%.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排放的重大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应用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的鼓励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受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充电设施建设、维修检测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意愿不强,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发展低迷。本文通过参阅大量文献,借鉴其它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汽车的成功经验,分析讨论了酒泉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策略,为酒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建言献策,为建设生态酒泉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全球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和比较,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研发政策,为加快推进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抢占新兴领域先机,争取世界话语权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