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工业遗产经济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部类,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以及本身的特殊性价值.将工业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以环境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其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应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得出经济价值的量化或非量化结果,可以为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使得工业遗产得以保存并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特大城市、大城市中不断出现了创意产业,形成了当下特有的“创意产业园区”现象.研究表明: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客观上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还与就业机制的变化、政府的推动成正相关系.“创意产业园区”是带有创意行为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建筑群体风格、单体建筑、室内外环境、节点空间等景观的可识别性创造.“创意产业园区”必须加强景观的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会计要素经济价值的变动状况和价值的决定因素,指出“历史性”在一个价格不断变动的经济体系中,不能带来真正的“真实性”.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要素的涵义作了新的阐释,指出其共同的本质在于“未来性”.为兼顾会计要素价值评估的“决策有用性”和便于运用的“成本效益原则”,指出“现实性”是沟通“历史性”与“未来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历史,针对历史城市“保护性破坏”与“建设性破坏”的现实困境,讨论中国历史城市保护在观念、原则、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变革的解读,梳理了西安明城区遗产资源的本底和特征,在“历史厚度”和“活态持续”方面,提出从历史静物走向共生遗产的保护观念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耦合效应,剖析了洛阳市在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劣势、威胁以及机会等方面的内容。对洛阳市结合文化创意思想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立德树人理念经历了5个阶段的演变。革命战争年代,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青年”是立德树人的首要标准。从延安兴办高等教育开始,党对于立德内涵和树人方式的探索开始成型,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道德形态,并采用了实践优先的教育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又红又专”的育人标准,树人方针则在实践性和理论性之间反复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高度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树人方式。进入新时代,立德内涵在历史基础上有了较大调整,传统文化的地位从“历史遗产”上升为“文化基因”,树人方针则更具政治性、时代性。这种既有继承、又根据时代有所发展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7.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世界遗产的分类,遗产资源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几大类,并未划分工业遗产的独立门类,仅有少部分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纳入到了文化遗产的范畴。然而欧洲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实践,并且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相当成熟完备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借鉴史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对江永女书文化中的女子体育宗教信俗的形成、演变及衰落进行了多维考证,提出了女子体育宗教信俗文化修复措施,以寻求江永女子体育宗教信俗保护与传承的合理路径.女书节庆习俗是女子体育宗教的发端,女子体育宗教信俗演变呈“生成-鼎盛-破坏-消失”的文化轨迹,后现代江永女性“中心”与“边缘”的身份发生转换、宗教失范、商业展演成为女子体育宗教信俗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0.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发达国家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曾为我国近代化、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工业企业面临改组、搬迁,其设备、产品也不断在淘汰更新.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诚如人们所确认的那样,主要体现在历史的、艺术的(审美的)和科技的三大方面。不过,这三大方面的价值并非笼统而抽象的,而是明晰而具体的,在不同文化遗产对象上有着侧重不同或程度不同的体现。另外,文化遗产的价值也不限于这三大方面,而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其思想的、经济的价值不可忽略。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多元性和具体性,才能针对具体文化遗产做出恰切的价值评估,从而对之进行适当、有效的保护和充分、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价值内涵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拥有悠久的采石历史,因而留下众多的采石文化遗迹.分析了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价值内涵:鲜明的地域性与鲜活的民间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地质遗迹、文物古迹与工业遗产三位一体性.介绍了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旅游开发情况,指出了其对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采取的合理旅游开发策略,以利于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徐慧文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21-1623
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从不同角度探讨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发展概况和文化价值,力求发现茶亭十番音乐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而推动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内的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辩证关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和文化创意的"越界"及资源整合,来实现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5.
武汉军运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对于促进军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梳理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类型及代表性单体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均方差法、加权求和法对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 江滩景观、武汉体育中心、夜间灯光景观、园林绿化景观、城市主干道等12个代表性单体为特品级文化遗产,不仅是武汉军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对象,而且是同类赛事举办时应重点建设的内容;2) 几乎所有武汉军运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形象提升和社会价值,而纪念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价值都只是一般或较高;3) 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社会形象提升、政治和文化教育价值很高,而其他价值都只是较高,技术价值最低.在军运文化遗产后续保护、开发和利用时,应分层开发与利用不同级别的军运文化遗产,分类开发与利用不同类型的军运文化遗产,加快武汉军运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经济价值评估,尤其是间接经济价值的评估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构成的分析,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原理,通过构建文化遗产经济价值评估模型,以遵义会议纪念馆经济价值评估为例进行了测算,展示了文化遗产在遗产地经济发展中“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18.
从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当前家族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概括了家族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以促进家族企业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几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中,出现了偏重遗产的地质学、生态学等科学价值的趋势。中国具有突出的地质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因此,建立“地质遗产”这一专门概念,进一步加强中国地质遗产的研究,对于未来中国更有成效地申报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借鉴了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的自然遗产、地质遗址、地质公园等相关概念,提出“地质遗产”的概念。中国有许多文化遗产直接依托于具有较高地质学价值的环境地质本底之上,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以文化遗产占据绝对数量的欧洲国家。考虑到这一特点,作者提出了中国一类特殊的“地质本底文化遗产”,将其作为中国地质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