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建立了真空滤油机生产过程绿色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真空滤油机的绿色度,为真空滤油机生产工艺的设计、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真空滤油机生产过程绿色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真空滤油机的绿色度,为真空滤油机生产工艺的设计、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真空滤油机中金属波纹板填料压降计算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3种不同的压降数学模型计算出真空滤油机工作时的压降值,并通过试验实际测量出真空分离室中的压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试验关联的压降模型、Kister关联图计算,结果较接近,两值都接近0;试验测量结果表明:塔顶与塔底的真空值都为2500 Pa,所以应用金属波纹板填料于真空滤油机中并不存在压降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处理劣化油的必要性和真空滤油原理,同时阐述了分子净油机现场滤油操作工艺,成功地处理了劣化变压器油,使其质量指标恢复合格。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两种在真空滤油机中常用的真空测量仪器弹性式真空表和电阻式真空计,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测量范围,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真空数值要求的精确度,来选择不同的真空测量仪表.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两种在真空滤油机中常用的真空测量仪器:弹性式真空表和电阻式真空计,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测量范围,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真空数值要求的精确度,来选择不同的真空测量仪表。  相似文献   

7.
真空滤油机油中水分真空蒸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工业废油处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着重分析了真空滤油机油中水分真空蒸发的机理,指出了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尽量降低脱水温度、提高真空度,是达到真空条件下油水分离,即矿物油脱水目的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Y-Ⅱ透平油专用滤油机处理含水油液,脱除水分使其恢复使用性能.对影响真空滤油机脱水效率因素:温度、真空度、处理时间、通气量、通气位置进行对比实验;分析了各种处理条件下脱水率变化趋势及原因;得出温度在60℃,下部通气量为19 L/min,真空度维持在0.090 Mpa状态下脱水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清洁的润滑油和燃油对船舶柴油机及其辅助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油机的工作的正常与否影响着柴油机及其辅助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该文首先介绍了Alfa Laval SA型燃油/滑油分油机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和工作过程,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重点对某轮使用的Alfa Laval SA型燃油/滑油分油机在工作运行中出现的几例常见的典型故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定位,为船用分油机类似故障的准确分析及有效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水分离设备“真空洗涤”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有真空滤油设备的基础上,向真空分离室内中充入干燥空气,通过同步获得的实验数据对比充气前后相同的真空度下的脱水效率,实验表明充气后脱水率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传统滤油设备的油水分离效果和效率;指出了在“真空洗涤”工艺中如何优化充气量和充气部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剪切(泵的强剪切和管道的弱剪切)对原油流动性的内在影响机理,给新管线建设及管线安全运行提供决策依据,采用气相色谱、核磁共振、DSC热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5种原油的组成、蜡结构、析蜡点和蜡晶形态进行分析;按照参考文献报道的模拟实验方法,评价泵强剪切和管道弱剪切对5种原油添加降凝剂后的原油流动性影响。结果发现,在析蜡温度点以上,原油中仅有极少量的蜡晶析出,泵强剪切和管道弱剪切对原油的流动性无影响。在析蜡高峰温度区内,原油中有大量的蜡晶析出,泵强剪切对原油流动性有恶化作用;管道弱剪切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与原油的组成(蜡含量、胶质沥青质含量)和蜡的结构(碳数分布、支链度)有关,既对某些原油的流动性有改善作用而对某些原油的流动性有恶化作用,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析蜡高峰温度区内的剪切对蜡晶形态和蜡晶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坳陷湖盆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位于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的南部 ,其中长 3油组发育了一套坳陷型湖泊三角洲前缘碎屑岩沉积 .该区构造发育简单 ,缺乏断层 ,油藏类型属岩性油藏 .通过对长 3油组岩性油藏的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该区长 3油组油藏特征主要反映在储油层成因和圈闭两种因素上 ;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巨厚的坝上河砂体、“无根”的断头砂和单斜背景上的小背斜等是油藏 4种主要组合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有 4种模式 :古地形巨厚砂岩差异压实小幅背斜成藏模式 ;单斜构造背景上的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烃源岩内砂岩透镜体圈闭成藏模式 ;鼻状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13.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7种,其中有4种因素影响较大。侧缘微相带由于注水状况差,易于形成剩余油;小鼻状微型构造高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且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靠近断层的地带封闭性好,剩余油相对富集;注水井网不完善易于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原油性质和注水压差,剩余油主要是在多孔隙网络体系条件下形成,其形态多以油珠、油丝、小油块和孤岛状分布。剩余油形成过程中,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它们决定油层孔喉结构及润湿性,提供水驱油动力,控制水驱油过程,影响水驱油的速度。此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7种,其中有4种因素影响较大。侧缘微相带由于注水状况差,易于形成剩余油;小鼻状微型构造高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且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靠近断层的地带封闭性好,剩余油相对富集;注水井网不完善易于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原油性质和注水压差,剩余油主要是在多孔隙网络体系条件下形成,其形态多以油珠、油丝、小油块和孤岛状分布。剩余油形成过程中,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它们决定油层孔喉结构及润湿性,提供水驱油动力,控制水驱油过程,影响水驱油的速度。此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湖凹陷地质结构复杂,尤其是流体性质更为复杂,十余口试油井资料表明:有纯油、纯气、凝析气、高挥发性油、油水两相、气水两相等.文中对DST测试解释、Slug测试解释理论方面作了透彻的研究,制作了一套适合东海复杂地质结构和复杂油气流的DST现代试井解释软件。  相似文献   

16.
大涝坝 号构造是大涝坝构造带上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发育有优质的储、盖层 ,成藏期比较晚 ,因此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尽管它受多种因素 (地质、化学、物理及地下流体 )的影响和制约 ,仍是有规律可循 .文中应用钻井、测试、地质及化验分析成果为基础 ,来初步评价大涝坝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 .结果表明 ,苏维依组产出的油气来源于北部的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 ;大涝坝 号构造有三套中等到较好储层 ,两套封盖性能好的盖层 .圈闭形成时期为中新世晚期 ,圈闭形式为断层遮挡半背斜圈闭 .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 ,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 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 ,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 ;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18.
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复杂,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相近的岩心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实验特低渗岩心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双峰分散型、双峰偏细歪度型及双峰偏粗歪度型;通过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孔隙结构对水驱及后续CO2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孔隙结构岩心CO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对于双峰偏细歪度型岩心,CO2驱主要驱替小孔隙中的富集原油,提高了微观波及效率;对于双峰偏粗歪度岩心,CO2驱主要驱替大、中孔隙中的残余油滴和油膜,提高了驱油效率,实验结果为CO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及油藏优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致密油储层中孔隙是储集油气的空间与渗流发生的主要场所,且其孔隙分布呈现多种尺度,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精确表征是非常规油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目前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实验数据分析技术、图像分析技术与数字岩心技术的内涵及发展,并指出了其测试孔隙大小范围和优缺点;展望了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达到极浅海埕岛油田高速高效的开发效果 ,从埕岛油田整体构造入手 ,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 ,并根据埕岛油田定向井多的特点 ,对砂体进行了平面和纵向归位 ,从而落实了砂体顶面微构造的准确形态 .并统计了各种微构造与含油性的关系 .开展了微构造类型与累油含水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构造高部位和正向微构造含油性好 ,累油高 ,含水上升慢 ;负向微构造含油性差 ,累油低 ,含水上升快 .最终确定了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地区 ,包括正向微构造和断层夹持形成的微构造等 ,并为埕岛油田下步挖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