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从公元前2221年到公元1998年的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5649条,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库,利用数字地图技术,编制了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分震级、分时段、分月图谱,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分日次数比例检索表.研究表明:中国历史强震形成新疆北部、西南—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华北以及台湾3个带状分布中心,并且西强东弱格局明显;8月份发生地震总次数和各个震级地震次数都出现高值,是防震抗灾的重点月份。  相似文献   

2.
阿坝州历史地震的烈度评估定与震级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阿坝州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结合目前国内历史地震研究的现状,在对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阿坝州历史地震烈度评定表,利用现代有仪器记录的州内4k5级地震资料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和震级与烈度和有感半径的关系的经验公式,并利用这两个经验公式对阿坝州历史资料中的无破坏已载地震进行了分析计算,证明这些经验公式是适合阿坝州及邻区历史上无破坏记载地震震级换算的,从而达到尽可能利用历史地震资料为现代化地震工作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对历史地震的记载,一般文字记载比较简略,有的记载比较精炼,致使地震工作者对历史地震烈度的评定差议较大,而它又直影响到历史地震震级的评定,阿坝州的针震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地震资料时,应充分地运用这些资料,对资料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结合阿坝州的历史地震资料现状,利用这些资料记载地点到乡,村的优点,运用近代有仪器记录的中, 小震震资料进行反推,建立一套阿坝州历史地震烈度评定和历史地震震级换算的经验公式,对阿坝州历史地震史料进行充分研究和处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史料的利用率,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地震,特别是中小地震活动规律的本来面目,并提高历史地震震级参数的可信度,使多数无破坏记载的历史地震得到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对两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震在时间上活动规律和空间上迁移规律,进行分析. 长江三角洲历史地震在时间上的活动,可分四个相对平静期与四个相对活动期,平静期与活动期相间.据此规律,推测到二十一世纪,可能进入相对平静阶段.同时根据两千年来发震时日的统计,阐明地震在一年中的活动规律. 长江三角洲历史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南京~扬镇、常州~溧阳、昆山~湖州三个地带活动较频繁;震波传播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向较多,北西、北北西向次之,且有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从地质构造上,阐明空间如是分布的基本原因. 地震对国家的建设事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至为重大.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三角洲)目前又是全国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所以探讨三角洲地震活动规律对三角洲的各项建设事业,是有很大意义的.兹就历史文献的记载,并参阅《苏浙皖沪地震目录》等资料,对三角洲历史地震的活动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史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地震,见于《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在距今3800多年地震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上千次,5级以上数百次,6级以上百余次,7级以上数十次,8级以上十几次。近1000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震史资料汇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0 前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文献上有大量的地震记载。地震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是一项浩繁的科学工作,它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省地震史资料汇编》是在全国地震历史资料工作的基础上编辑的。在1978年6月,我省根据国务院国发(1977)101号文件精神,组成了贵州省地震历史资料工作小组。在省科委的组织和领导下,省政协、省图书馆、贵州师大和省地震局参加了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工作小组查阅了200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正史、方志、家谱、报刊杂志、诗歌文集等),最后抄录和整理出223张地震资料卡片,上交给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完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地震资料记载,地震大多是发生于夜间。因为夜间地震与白天地震相比有着其特殊的危害,所以给安全救灾防范带来极大的困难。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阪神的7.2级大地震,死亡6500余人,之所以灾情惨重与其发生在凌晨5时46分有关。类似的夜震颇为常见。1990年6月21日零时31分伊朗西北部的里海沿岸  相似文献   

7.
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8.7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从这场人间惨剧出发,根据闽台独特的地理构造、地震活动与海啸之间的关联性和地震科技现状,强调了携手建立"海峡两岸地震海啸预警联合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历史上的地震以及地质构造情况,并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试将广东划分为八个地震区.  相似文献   

9.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5月23日在甘肃古浪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毁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和新收集补充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进而根据各破坏点的烈度情况,修改完善并重新编绘了本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分别从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土地破坏、文物破坏及交通通讯破坏等方面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滑坡、崩塌和严重的次生水灾等进一步加剧了震害程度,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文物群破坏.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5~19 世纪末期间广东的气候与灾害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对广东有关史料记载等资料的整理分析人手,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自然灾害记载,分别采用寒、暖年数统计法和湿润指数法建立不同的指标序列分析,认为,广东的小冰期开始于1480’s,结束于1890’s,其间有3次较为明显的冷期,分别出现于1480’s—1540’s,1610’s—1780’s。1830’s—1890’s,相邻冷期间为暖期,在不同的冷暖时期水热配置模式也不相同.在小冰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自然灾害特征,冷期内发生的灾害次数远多于暖期中发生的灾害次数.还收集整理了历史时期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并对其与广东气候及灾害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发现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对广东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不大,几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拉尼娜事件对广东冬季气温则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在地球地质史上一直存在。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556年中国陕西,死了83万人。而本世纪最严重的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唐山,该城被夷为平地,有数十万人遇难。这次地震其强度为里氏7.8级,巧合的是,在地震发生的前5天(7月23日),法国在南太平洋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而就在地震前1天(7月27日),美国在内华达试验基地爆炸了一颗15万吨当量的原子弹。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要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仅占百分之一,强烈破坏性的地震平均每年仅有十几次。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在最近历史时期,曾多次地发生破坏性地震,从一九六六年河北邢台地震以来,六点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就发生过十几次,今年的五、七、八月,连续发生了六次大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切和注意。  相似文献   

13.
唐山大地震对相邻断裂段地震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闻学泽  马胜利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0):1346-1350
1976年7月28日沿NE向唐山断裂发生的7.8级大地震破裂很快触发了相邻断裂段上的3次强震.其中,被触发的滦县7.1级地震发生在唐山主震破裂NE端部外侧的近SN-NNE向滦县断裂段上.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详细分析表明:滦县断裂段在1976年之前的400多年中发生过5次中强地震,复发过程表现出“时间可预报”行为,并可根据这种行为 “预测”第6次地震应大致发生在22世纪上半叶.然而,滦县断裂段在1976年唐山主震破裂后约15h即发生了一次7.1级地震,比“预测”的平均时间提前了约160年,强度上也明显超出该段的历史最高.这表明一个断裂段原有的、相对平稳的地震复发行为会因受到相邻断裂段大地震破裂的强烈影响而发生显著改变,并使复发过程呈现局部的非线性.相关的实验结果为此提供了一种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以来,地震发生的次数比以往正常年份偏多。需要提醒和重视的是,由于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深处,目前的监测手段还只停留在地表,因此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成功预  相似文献   

15.
为能更及时地进行灾害前的预测以及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时空对称性方体系的准确性、完整性,对四川西部M_S≥6.3地震时空对称规律进行趋势判断,采用蝴蝶结构图、可公度法和可公度结构系以及相关机理,分析了四川西部M_S≥6.3地震时空对称性.选取1900年以来四川西部M_S≥6.3地震数据,进一步验证趋势判断结果.结果表明,1900年以来四川西部M_S≥6.3地震具有可公度性,2020年发震信号较强,并且发现约在2020年11月发震信号最强烈;在101°E,31°N附近地区发震的可能性较大;从太阳黑子活动对四川西部M_S≥6.3地震的影响来看,1900—2017年四川西部发生20次M_S≥6.3地震,主要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双周期和下降阶段;从与地球自转的相关性来看,在地球自转变化率较大的年份占70%;朔月、上弦月前后发生地震次数占60%.  相似文献   

16.
王明振  李珊  高霖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9):7865-7869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自运行以来微震活动性相对较为频繁,对库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不利影响。基于库区多年地震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库区地震发生情况,并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对库区地震震级-频度关系模型、库区震级分布概率、库区地震发生次数概率等地震活动性规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地震震级以微震及极微震为主,且地震类型以构造"触发型"水库地震为主。当采用泊松分布时,震级变化对地震发生次数概率计算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为库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Ms8.0级汶川大地震,致使北川老县城满目疮痍从而搬迁重建。北川老县城是汶川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震害类型最为全面多样的震区,地震遗址完整得保留了地震后的原始景象,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类型丰富,建筑物受损倒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地科研价值与历史价值。露天的地震遗址受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易随时间逐渐消失,为使地震遗址得以永久的保存,收集整理了汶川地震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数字化形式的遥感图像,分析了不同类型图像在北川老县城地震建筑物遗址数字化保存应用中的作用;同时为最大可能的发挥地震遗址遥感影像中建筑物破坏类型多样的作用,从多类型影像分析的角度,基于遗址丰富的数据资源,研究分析了不同震害程度建筑物在多源遥感图像中的表现特征与成像机理,为后续震害信息提取与评估研究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Ms8.0级汶川大地震致使北川老县城满目疮痍从而搬迁重建。北川老县城是汶川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震害类型最为全面多样的震区,地震遗址完整得保留了地震后的原始景象,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类型丰富,建筑物受损倒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地科研价值与历史价值。露天的地震遗址受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易随时间逐渐消失,为使地震遗址得以永久的保存,收集整理了汶川地震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数字化形式的遥感图像,分析了不同类型图像在北川老县城地震建筑物遗址数字化保存应用中的作用,同时为最大可能的发挥地震遗址遥感影像中建筑物破坏类型多样的作用,从多类型影像分析的角度,基于遗址丰富的数据资源,研究分析了不同震害程度建筑物在多源遥感图像中的表现特征与成像机理,为后续震害信息提取与评估研究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周时期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自然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干旱缺水,气候比较寒冷,地震等,这些情况在先秦典籍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载,灾害的历史和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自然环境对西周人的影响,在西周的兴衰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准确、及时掌握地震讯息,对云南地区2001至2014年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探明了该区域断裂带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大约52.64%的地震发生在以20km为半径的断裂带缓冲区内,中强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带10km缓冲区内;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中甸大理地震带和小江地震带,且在两组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发生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