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动物成为权利主体”理论因与传统法学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而在法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法律史、法理学的理论、动物本身的特征、道德的形成过程,该理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法律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协调性及法学理论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动物成为权利主体”论是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生活儒学乃是关于儒家实践的一种儒学理论,它本身是作为思想者的儒学家的一种实践方式、而归属于生活实践.生活儒学所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实践,因此反对原教旨主义,而努力在仁爱的生活情感的本源上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因此,生活儒学远不仅是一种哲学,而首先是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在对现象学的批判和对儒家思想资源的重新阐释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特征是由描写对象本身的特征所决定,文学艺术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而生活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作家、艺术家总是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从不同角度描述生活,从而文学艺术作品的模糊性又由创作主体的“模糊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唯实主义,历史唯实主义“唯”的是事实、实际、现实、实践,是物质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是社会历史的“现在进行时”。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质的规定性上是一致的。其区别主要在于产生的时代和创造的主体、理论对立面、理论贡献、理论特点和重心以及党性角度等等方面。历史唯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实”,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论、历史辩证法、历史实践论和历史动力论,落脚点是社会主义论。  相似文献   

5.
价格与价值是一个多年争论的课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代名词,而他人则认为是“效用价值论”、“供求论”以及“自然资源论”的概念等等,笔者认为: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综合看法,是评价客观事物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和谐论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是主体对自身发展机会的平等获得和充分利用,也是一个不断扩大主体自由选择的过程,更应是人的能力、机会、选择与外在客观条件以及与人自身主观世界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各种能力、机会、选择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主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超越“符合真理论”确立“实践真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高岑 《洛阳师专学报》1999,18(1):16-18,22
“符合真理论”否定真理包含人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因素,存在诸多缺陷,阻碍着实践探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是基于实践的人的创造力量的理性化,是人对一定客观条件的肯定和超越;真理固然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它同时也包含着基于实践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确立“实践真理论”对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我认为,在讨论中应把三论本身与三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这两方面加以区分,分别加以考察和评价。比如一支新枪是科学的实用的,而你打不准靶子,或使用不当出了点问题,就把责任归罪于枪本身,这不是公平的态度。首先,三论本身是不是一种科学?我想这是无庸置疑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最新成就之一,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进入“系统社会”的今天,它们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至于说“就系统论而言那是已包含在辨证唯物论之中的”,我以为此观点抹煞了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独立存在,仍然把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凌驾在科学头上的“总汇”,是有失偏颇的。其次,如何评价我国学术界对三论的研究和应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价值”这个概念。一直以来,哲学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一直将人作为价值主体,但是在当代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面前,人类不禁反思,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受体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究竟自然本身是否存在其内在的价值?与历史上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生态主义价值观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土默热红学》以“洪作说”为核心、以“原型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红学新体系,其基础和框架是较为稳实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无法摆脱索引和考证方法本身的弱点,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论述相对薄弱,在编述上不够严谨,在微观的索隐考证方面良莠并存等.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就接受困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创造性地发展了生产力论、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和人民主体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学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文学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学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探讨。这或许正是完善与深化文学反映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对西方学者的“双因素经济论”和我国学者提出的“劳动者主体论”和“劳动力产权论”作出了深入的剖析,提出应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同时,提出我国应把“公正、效率”作为职工持股制度追求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16.
白盾先生在新著《悟红论稿》中提出,“还红楼以红楼”、要重视研究作品本身主体内容的观点,体现了论者从作品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悟红论稿》对《红楼梦》不同层次主题的深入解析,对其审美序列的界定都是非常有见地的。同时,对“雍正夺嫡”说、“凡‘脂’即好、凡‘续’即劣”论的批驳以及对曹雪芹的思想局限和内心矛盾的辩证分析,也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7.
全息生活、全息文学是迥异于传统文学理论的全新概念。“认知”与“审美”是文学的两大功能,而“理解”与“感觉”则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两种相应方式;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是文学的两大主潮,“反映论”与“主体论”是支撑这两大文学主潮的哲学基点;与此对应,“生活的外宇宙”与“心灵的内宇宙”是文学必须全面涵盖的两个世界,“外宇宙”先于“内宇宙”,“内宇宙”大于“外宇宙”。全息生活并不等于全息文学,全息生活加上全息心灵这两个方面的全息观照才是全息文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的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主要是通过野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野外知识与技能,是整个课程的最主要环节;加强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的组织工作,是提高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学质量与确保野外实践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陈秀瑜 《科技信息》2008,(32):244-244
“关于什么人或组织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以及成为何种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一国的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因此经济法的主体来源并受制于具体的经济法律关系,如果说目前的主体理论研究在结论与方法上存在缺陷与不足,那么来源于并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的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到是检验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