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文献回顾,对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的述评,并得出5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户籍制度是决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最为关键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第二,教育安置方式不仅影响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并最终影响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第三,家庭的经济能力、父母的教育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第四,社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不仅要依托城市社区,还要重新发现社区;第五,流动儿童是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我们需要挖掘流动儿童的积极能量。  相似文献   

2.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了解常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现状,并归纳其特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凝练家庭教育服务团队,创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促使其高水准地融入城市生活与学习。  相似文献   

3.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加剧,大量随迁流动儿童的成长问题引发更多关注。社会生活的融入问题、学校教育的实现问题、家庭教育的引导问题等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存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成长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作用,搭建平台,提高流动家庭的教育能力,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立学校是国家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笔者对相继出台的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相关法律规范做了简要综述,分析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具体政策演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文章对当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生活与学习适应问题.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流动儿童的适应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若干公办中小学为例,对流动儿童生活与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访谈和现状考察,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提高其城市适应性,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对重庆市57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自尊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探讨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①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和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②城市人角色认同与自尊呈正相关,而城市人角色认同、自尊均与学校适应呈负相关.③自尊在城市人角色认同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分别计算时发现,自尊对流动儿童起部分中介作用,对城市儿童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选取836名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为问卷调查对象,考察了流动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城市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流动儿童,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流动儿童,自尊在年级与不同学校类型上的交互作用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其幸福感;年级在流动儿童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上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836名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为问卷调查对象,考察了流动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城市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流动儿童,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流动儿童,自尊在年级与不同学校类型上的交互作用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其幸福感;年级在流动儿童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上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广东省中山市L社区中的流动儿童与父母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前期主要运用访谈与文献的方法收集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现状和困境进行探析。在社工专业助人价值理念指导下,开展亲子平行小组,全面剖析小组实践过程,寻求社工介入此问题的模式创新。最后评估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提高亲子沟通状况方面的效果,并尝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调查法探讨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现状,对比分析不同教育安置方式下的两类流动儿童、本地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差异。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四个层面,对流动儿童的政策制定和教育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洪洪 《科技信息》2011,(20):I0074-I0075
社会转型带来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突出表现在大批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儿童父母角色的缺位问题,从而使得农村儿童生活在独特的"留守"环境里。当这种"留守"的生活状态遭遇留守儿童不成熟的身心发展状况时,便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文中笔者解读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对策用以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弱势。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且给儿童身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行为。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校园的教育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流动儿童为被试,初步探讨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群体中欺负与受欺负现象较为频繁;欺负儿童间存在性别差异,受欺负儿童间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流动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关系;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欺负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量父母进城务工,留下孩子在农村交付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此产生。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但多数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学龄前留守儿童这一年纪更小,更需要父母照顾和关怀的群体却鲜有关注。本文将目光投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并对相关解决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社会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新时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自身融入能力不足、制度安排不甚合理及可用社会资源匮乏等障碍,而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融入能力建设、加快城市社会制度的完善、加强社会宣传与社会管理是破除社会融入阻力,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何强  彭重华 《科技信息》2009,(3):141-141,170
流动摊贩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多年的难题。对流动摊贩的治理仅仅依靠严禁、严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给予流动摊贩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并通过一些政策法规和技术手段使其能与城市的发展相和谐才是流动摊贩治理的正确方向。因此我们应该从深层次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探寻治理对策。本文将对长沙市区的流动摊贩聚集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提出对流动摊贩聚集场地的整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巨大的流动人口之中,既有大量成年劳动力,也有很多未成年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一样并没有被城市所接纳,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并不如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正面临的种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逆反、自责等等。本文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运用追逐个案叙事中人物的方法,对两个在城就读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适应结构与适应策略选择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中适应结构具有未展开的特点,在这种结构中产生了分离和同化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这种适应策略可用个案叙事中的时间指向来予以描述;可从个案叙事结构中,即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影响其适应结构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7所中小学569名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整体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年级变量上,角色认同整体呈现出先上后下的趋势,其中五年级是角色认同的最高点,但在角色认同的行为倾向的维度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流动儿童自尊与角色认同各维度相关显著,角色认同的能力知觉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莞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从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行为三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全社会都要关怀和接纳流动儿童,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建设良好的环境,政府还应该举办流动人口家长学校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