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398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农村中学的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生以问题解决、忍耐应对为主,而幻想应对最少使用;男生比女生更经常采用忍耐应对,而女生比男生更多的使用发泄和退避应对;(2)社会支持各维度与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解决、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幻想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个体选择应对方式的影响力大于自尊的影响力。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自尊对不同的应对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10名高中生为被试,研究了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表明:①高中生在消极情感师生关系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消极情感、支持帮助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学校类别差异;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支持帮助、参与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在消极情感、参与、约束控制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年级与学校类别的交互作用.②高中生在求助、发泄应对上存在性别差异;在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幻想、忍耐应对上存在学校类别差异.③积极情感、支持帮助、参与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约束控制与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消极应对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解决应对存在负相关;师生关系部分因子对应对方式的部分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高中生的应对方式类型的调查结果表明:(1)高中生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主要采取的应对方式依次是积极解决、积极求助、幻想、接纳、忍耐、消极宣泄、包容诉说、积极宣泄、转移、忽视、日记法、调整自我;(2)在男女、城乡、不同年级、独生与否纬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艳萍 《科技信息》2010,(22):83-84
本文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广西百色市两所农村高中共54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农村高中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忍耐,应对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别和年级差异。(2)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与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拒绝否认和贬低等不良教养方式与退避、发泄、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291名藏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施测,探究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其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藏族中学生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忍耐、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求助,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多元回归显示,藏族中学生积极的心理韧性因子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司法人员压力应对方式特点,本研究以"应对方式问卷"对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51名司法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司法人员首先采用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方式,如果问题无法立即解决,则会采用中庸处世、幻想、忍耐等方式;较少采用求助、回避方式;直接发泄的方式采用最少.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影响因素都影响到司法人员应对方式选择的倾向性.女性司法人员较男性司法人员更偏向于运用中庸处世;中年司法人员比青年司法人员更易采取回避;大专以上司法人员较大专以下司法人员更偏向于采用中庸处世;未婚司法人员较已婚司法人员更偏向于运用中庸处世;汉族司法人员较少数民族司法人员更偏向于运用求助.结论:司法人员面对压力时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等相关因素影响司法人员应对方式选择.本次研究探讨司法人员压力应对方式特点,为司法人员缓解压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厘清高中生的应对方式概念及类型并探讨高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的相互关系,采用高中生应对方式问卷、自我效能问卷对38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合理解释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与自我效能没有显著相关;②问题解决、合理解释和幻想否定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说明:高中生的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二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昆明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2.高中生主要采取幻想、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3.高中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与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回避、自责和幻想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重庆市297名信访干部进行了调查,通过探讨信访干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从而有助于提升信访干部的心理调试能力以维持信访干部的心理健康。结果表明,重庆市信访干部主要采用“解决问题一求助”这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主观支持上;已婚和未婚信访干部的社会支持要好于离异的信访干部;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均显著相关(p〈0.05);主观支持对自责、幻想、合理化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支持的利用度对求助因子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培养成熟型应对方式,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可提高信访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主要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考察云南某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较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使用逃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大二学生更多使用解决问题方式,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更多使用逃避和合理化的方式来应对压力.男女生之间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王玲 《潍坊学院学报》2011,11(3):141-142,144
目的:探讨高中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状况,分析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66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结论:大多数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满意的,应对方式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A型行为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64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在A型行为因子上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且更倾向于采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在问题应对方面,A型和B型大学生在应激过程中都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而且并未存在明显差异;在情绪应对方面,A型行为大学生在应激过程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自责和幻想的情绪应对;A型行为因子大多与情绪应对方式成正相关,幻想、自责和解决问题因子对A型行为产生影响,幻想、自责和解决问题因子能够显著地预测A型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增进大学生情绪健康提供依据,探讨大学生情感幸福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通过分层随机抽取502名大学生,采用情感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情感显著多于消极情感,男生的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支持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熟型应付方式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则正好相反。解决问题、自责、主观支持、支持利用能预测积极情感23.1%的变异量,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客观支持能预测消极情感36.1%的变异量。因而社会支持、应付方式是大学生情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省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面对应激采取的应付方式,为护士调适心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1100名护理人员进行一般资料、应付方式二部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被检错后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66份有效问卷中发现护士应激情况下采取的应付方式方面: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幻想、退避五个分量表分显著高于常模(P〈0.001),自责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结论本调查中护士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积极应对但存在较强的幻想和退避消极应付方式。提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面对应激时应减少幻想和退避行为,积极采取成熟的应付方式,调整心理状态以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初中女生在问题解决、发泄和幻想上显著高于男生;成绩好的留守初中生在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和退缩上表现最好,成绩中等的表现居中,成绩差的表现最差;寄宿的留守初中生在问题解决和退缩着上显著高于不寄宿的学生;留守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和发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大同大学御东校区的220名大学生为被试,用UCLA孤独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四个年级进行测查,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检验和相关分析。大学生孤独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孤独感在性别上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女生更多的采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各个年级在自责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有一定差异,在幻想应对方式上,高低年级之间均达到一定差异。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性别差异以及年级差异对孤独感等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可利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培训与引导来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