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基础、书法史的自我演进过程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儒道思想是明末清初雄强书法风格出现的思想基础,书法文化系统的自我演进是其出现的文化生态因素,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是其出现的催化剂,书法幅式的改变则为这种书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以其极为个性化的狂草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峰。徐渭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其笔墨之中融入了"逆数"的因子,并通过加强书法线质疾涩对比、突出笔画纵向横向夸张对比、注重章法的散密与整体对比,最终形成了方圆兼济、纵横捭阖、狂放不羁的书法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赵体”书法流传深远,对后世影响很大,赵孟頫上承晋唐、下启明清,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为我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由于他本是宋朝皇室后裔,却出仕元朝,在气节问题上屡屡为人诟病,其书法风格也被贬斥为“奴书”、“骨软字媚”。然而,从书法艺术角度客观评价,赵孟颊的书法道美俊逸,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受晚明艺术"尚奇"审美观念的影响,晚明篆、隶书法创作出现隶书书写奇字、篆书草化现象和书家恣情遣性等新奇独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赵宧光、宋珏、黄道周、王铎、王时敏和傅山等。晚明篆、隶书法"尚奇"审美表现形式对中国书法史影响极大,它是清代碑学篆、隶书法艺术创作高峰的源头和序曲。  相似文献   

5.
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遭遇多重挑战,书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此语境中,北大提出"文化书法"理念。文化书法注重对书法正脉的追求,有着文化、思想、艺术、价值的多重考量。在文化意蕴上,文化书法注重文化性、文人气质、跨文化整合创新、生态性、经典性。文化书法注重深入经典,守正创新,追求正大气象的美学精神。文化书法不仅致力于理论的探索,也致力于实践的拓展,推进中国书法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6.
傅山的书法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独树一帜"。傅山书法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傅山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是他在努力地刻意地追求"丑""拙"的审美观。文章以详尽的事实证明:傅山书法风格形成的真正原因是缘于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反叛精神。在清初书坛,傅山是第一个举起反叛大旗的先驱者。傅山的追随者,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曰实践派,一曰理论派。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拙"论书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以妍为美、华质相半、拙多于巧、宁拙毋巧的过程,可将其分为萌动期、初始期、发展期、高潮期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对"拙"的不同理解,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格调,也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于以"拙"论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书法批评的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书法创作和书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阿累的《一面》别具一格。它篇幅短小,造语平淡,却一片真情洋溢。 文章写于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它通过追忆“我”——一个普通工人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的接触,歌颂了鲁迅先生与人民血肉相连,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0.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其隶书气魄宏大、风格独特、影响久远,成为清朝隶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之一。探讨伊氏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研究其艺术生成的内外原因,对学习伊秉绶书法,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伊秉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观念、取法师承以及锐意创新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书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集诗、书、碑于一体的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是一枝校园文化奇葩。碑廊富有地域特色,刻石的18首传统诗为著名诗人唐世政先生撰。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技巧高超,声韵流转,文采风流;书法形神俱美,格高韵古,风格多样,精彩纷呈。因其在传播和弘扬巴蜀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艺术学意义、教育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而闻名遐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其隶书气魄宏大、风格独特、影响久远,成为清朝隶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之一.探讨伊氏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研究其艺术生成的内外原因,对学习伊秉绶书法,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伊秉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观念、取法师承以及锐意创新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书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前人更多注重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该文则侧重对"我"的形象分析,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不只是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祥林嫂面前敷衍塞责后深感内疚与不安的自我解剖者。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文献,苏雪林日记的"另类"主要和她作为赴台右翼知识分子的身份相关。日记未能在大陆出版,是少见的赴台文人研究资料,内容也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尤其在研究揭示右翼知识分子赴台的曲折心理历程以及赴台知识分子晚年关于"统独"议题的立场方面,苏雪林日记提供了一份有"另类"价值的私人文献档案。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书如其人"与"书法五要素"说有着内在的系统关联性,并且辩证地统合在其书论体系中。后世对其相关书法主张的通俗化解读与阉割式承继,使得其理论的精妙之处未能凸显。  相似文献   

16.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其隶书气魄宏大、风格独特、影响久远,成为清朝隶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之一。探讨伊氏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研究其艺术生成的内外原因,对学习伊秉绶书法,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伊秉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观念、取法师承以及锐意创新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书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近些年来有些鲁迅研究者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提出了“两个鲁迅”论:有人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公开为群体存在而积极行动热情呐喊的鲁迅,一个是私下为个体存在的‘黑暗’和‘虚无’而默默探索且只在自己身上实验的鲁迅”,即“为个人”和“自私”的鲁迅。“这两个鲁迅虽然同为一身,却始终矛盾着”,“未实现统一”,即使是辩证统一观.也无法使其达到统一产关于第一个鲁迅,他们认为多年来鲁迅研究界已将其简化和神化了,“…  相似文献   

18.
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时求学的场所。何谓“三味”,历来意见不一。1、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书写道:“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2、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在《我也说说鲁迅的事》一书中写道:“三味取义,幼时父兄传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如醯醢”。3、大多数人取前人说法,认为“至于三味,前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三种食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赵孟頫仕途中求隐逸的心路历程,以及后世对他的书法风格和人品诟病的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赵孟頫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倡导复古,回归经典,其书风影响中国书法几百年,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20.
孟子在解诗上为了避免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这个命题成了后世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书法能透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意志",好的书法作品凝聚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思.因此,我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也可借鉴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意逆志"来评价书法,使"必由意晓"的作品得到合理的解读,使"书如其人"的评价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