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俊  董伟  甘霖  柴迪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3):24-25,62
砂层厚度对储层的发育程度影响很大。本文以尕斯库勒E3油藏I1小层为例,对砂层厚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1出该小层的非均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以Sufer软件对尕斯库勒E3油藏I1小层的砂层厚度特征进行分析,对空间分1布结构进行研究,展布并绘制其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受河道水流和湖浪双重作用,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该研究利用在砂层沉积时间跨度内,垂向叠置演化的各单渗砂层的能量厚度,确认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各种不同类型主体和非主体储集砂体微相带的发育及演化特征,不但克服了薄差砂层叠加厚度识别主体储集砂体河道、河口坝微相带的失误,而且在垂向上有效地评价出了与主体微相叠置演化的河道边远梢席状砂、远砂微相砂体。该文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通过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及其岩性、物性和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伽马减小系数、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深侧向、深感应电阻率建立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的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标准,准确提取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的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信息,有效地展示出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垂向演化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平面展布规模和范围,并列举出注水开发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叠置韵律层中的层间差异层和非主体微相席状砂层受河道高渗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分布层段,为准确预测和筛选不同类型已动用油层及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油层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自伟 《广东科技》2011,20(16):155-155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因具有强度高、造价低廉、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管桩工业化生产及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管桩一般用在软弱地质条件场地,在沿海大部分地质在地表下都夹有砂层,当砂层达到一定厚度时会影响桩基正常施工,影响桩基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本文通过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施工实例,对PHC管桩穿越砂层施工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为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高温金属面上覆盖砂层后的喷雾冷却换热特性,测试了砂粒颗粒大小和砂层厚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在高温金属面上覆盖砂层后,可将高温面上的膜沸腾转化为砂粒表面的液膜蒸发,从而大幅度提高表面换热系数,强化冷却能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240口勘探开发井的统计结果对AS油田杏河、侯市、王窑三井区长6特低渗透非均匀沉积砂体规模连片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长61121、长61122、长61123、长612、长622和长63六个小层的砂层、渗砂层、油层(含水油层)和纯油层的井数、厚度、平均厚度和视连片率的统计结果.指出主力油层长61122具有很好的连片性,其砂层和油层的视连片率分别达到88.3%和63.3%.还给出了6个小层的油水层和油层的钻遇率.其中长61122小层的油层井数、油层层数和油层厚度的钻遇率都达到60%~70%.本文的结果可以为该区的开发决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验研究了树脂砂型离心铸管工艺中覆砂层厚度与铸管表面质量间的关系,及覆砂层表面质量与铸管表面粘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斜坡区井下钻遇白垩系清水河组8套砂层组,各套砂层物性良好,且都具有不同程度油气显示.通过多井精细砂层联井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各岩性段与井旁地震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井结合井下钻遇各砂层厚度与岩性特征,对各砂层组进行地震识别、对比与精细解释,识别出清水河组8套砂...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淤砂层对高坝地震反应的影响,建立了重力坝库水淤砂地基系统动力分析的二维时域显式有限元模型,其中将淤砂层模拟为液固两相介质,并严格考虑了坝体、库水、淤砂层和地基间的动力相互作用。该模型的特点在于不同类型介质都以位移向量为未知量,采用时域显式逐步积分方式求解,不需要求解联立方程,因此节省计算时间和内存,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坝体线性和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文中还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淤砂层饱和度及厚度对坝顶加速度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淤砂层可能会对坝体反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详细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测井分析为手段,对松辽盆地Q区典型的铀矿床进行了剖析。松辽盆地Q区铀矿床是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矿床。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床具有在砂-泥结构的灰色砂岩层中成矿,在厚度合适、具薄层富含泥(或碳质)的砂体中富集的典型特征。泥质隔水层的存在使得富含铀元素的流体能在一定范围内稳定流动,而厚度适中且含有一定泥质或碳质的砂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铀元素吸附剂,同时可使富含铀元素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被还原沉淀和吸附,因此,在氧化还原过渡带中,这种具有上下隔水层、厚度适中且含有一定泥质或碳质的砂层是铀元素富集的理想场所。氧化还原带及沉积微相是铀元素能否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3种不同颗粒粒径石英砂作为sandwich加筋土中薄砂层,使用大型直剪仪分别对不同薄砂层厚度的sandwich形加筋土进行了单调直剪、循环剪切及循环后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单调直剪和循环后直剪过程中,不同颗粒粒径下都存在一个最优厚度,使筋土界面内剪应力最大,且颗粒粒径越大,最优薄砂层厚度越大;在循环剪切过程中,随着颗粒粒径增大,界面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比单调直剪结果而言,在循环后的直剪过程中筋土界面的峰值剪应力更大,体积变更小.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中部下白垩统Zubair层系砂岩储层为中东重要油气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明确砂体分布规律对于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的层段,统计工区内6口井的砂体厚度与油层厚度,综合应用叠后地震反演与地震多属性定量分析,优选对储层敏感的地震属性,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综合地震属性用于指示有利储层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平均波阻抗、最大波阻抗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砂岩有利分布区,但叠后反演波阻抗有利储层识别能力有限;最大振幅属性和均方根振幅属性随砂体厚度增大而增大,瞬时频率属性与平均主频属性随油层厚度增大而增大;上述地震属性与砂体发育、含油气性吻合度较高,可作为工区内的敏感地震属性,指示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实验结果及钻井测试资料等,分析了元坝地区须三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储层岩性特征、储层微观特征及天然气富集的控制因素。目的层储层岩性复杂,以西部发育钙屑砂岩,东部发育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特征。岩心分析实验表明:目的层储层物性差,属于特低孔-低渗次生致密砂岩储层;须三段上部3 个砂组天然气相对富集,在富气砂组内有利岩性带、砂体厚度是天然气聚集的基础条件,储层内部发育裂缝和溶蚀孔组合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的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砂体在纵向、横向上变化大,且物性不均匀。本文通过对钻井、测井、试油等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高分辨率非线性三维整体反演方法,对多种参数进行了反演和处理,获得了反映砂岩分布特征的速度、密度及伽马等属性参数的三维数据体,并综合地质资料进行沉积分析、砂岩累计厚度和有效砂岩累计厚度及储层分布研究。通过物性特征分析,建立了识别和评价三工河组砂体的物性标准,利用岩性划分标准和地震多属性数据,提取出三工河组砂体和有利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三工河组砂岩和有利砂岩发育,并以条带、砂坝和席状砂形式展布,展布方向与区域沉积方向一致。其中三工河组优质储层段J1s21和J1s22厚度较大,具备良好的物性条件,具有较高的产储能力和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元坝西部地区须四段上亚段气藏埋藏深,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钙屑砂砾岩、钙屑砂岩,整体较 致密,厚度薄,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多口井测试成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和孔隙较发育的钙屑砂砾岩、钙 屑砂岩分布和裂缝发育共同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富集带。针对须四上亚段气藏特点,根据钙屑砂砾岩岩石物理响应 特征,按照逐级深入的预测思路,在叠前联合反演基础上,利用叠前反演弹性属性进行岩性概率统计学预测,得到有利 的岩性分布区;以有利岩性区为约束,采用基于分频数据体的物性参数预测方法,得到有效储层厚度及分布范围;在叠 前地震裂缝密度预测的基础上,综合岩性和物性参数,预测了须四上亚段气藏高产富集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solve th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the coastal sandbar in Z block of the Indus Basin, such as thin reservoir, rapid lateral change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based on core, logging, seismic and production test data, the microfacies division, favorable sandbody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model are detailed analyzed, which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and bar reservoir.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arkers, the sandbar reservoir microfa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center bar, bar edge and inter bar. By means of seismic attributes and reservoir inversi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ontact relationship of sandbar reservoir can be predicted effectively. The center bar is in the core part of sandbar, with the shape of point or strip on the plane. The sandstone thickness is thick (>3m),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the best, which constitutes the dominant reservoir. The bar edge is located in the flank of the center bar, which is flat sheet or strip on the plane, the lithology is thin sand and mud interbedded, single sand thickness is thin (<2m), and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medium. The inter bar is between the main sandbar, mainly fine sediment with poor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The sandbar microfacies changes rapidly, and different microfacies types overlap each other, especially the inter bar interspersed between the center bar and bar edge, which intensifies the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sandbar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6.
曹宏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9):7683-7685
杜66区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目前主要任务是对储层发育带进行剩余油挖潜,因此对储层的精细刻画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X"衍射等实验分析手段,对其层系岩石特性及矿物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钻井及测井手段对区域砂体厚度进行统计,探寻优质储层的主要发育位置。研究结果显示,杜66区块储层砂体,一般为(30~50)m,岩性以不等粒砂岩为主,次为细砂岩、粉砂岩,分选较差,平面上物性变化受相带控制,两侧油层物性较差,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西北部。  相似文献   

17.
廊固凹陷沙三下段为深水湖相沉积,局部发育洪水成因的浊积砂体.目前已在中岔口地区探明安421井浊积砂岩油藏.为了确定油藏规模和诸层变化规律,在地质分析基础上,利用Landmark工作站对该油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顺层拾取油层反射波振幅信息,弄清了浊积砂体平面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通过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对浊积砂体储集物性尝试性地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浊积砂体平面上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主体部位储集物性较好.油藏分布在上倾方向受构造和岩性决定双重因素控制,证实安421井沙三下段油藏是一个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认识不仅为油藏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为高勘探程度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研究非构造油藏地质特征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红山嘴油田红003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剩余油的分布,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测试,测井资料,对该区的宏观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间和平面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属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冲积扇扇中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道、砂坝和溢流沉积。砂层组具有冲积扇洪水期与枯水期交替沉积的特点,各砂层层内渗透率呈复合韵律,层内夹层多,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砂体自西北向东南呈条带状分布,沿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和物性较好,垂直物源方向的砂体连通性和物性则较差,而横向砂坝的发育和边部砂坝的欠发育,使得砂体厚度向东西方向减薄,具有薄-厚-薄变化特征,平面非均质性强。同时,鉴于纵向上较强的非均质性,给出了采取细分开采,分层注水,以降低层间干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延长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储层沉积特征、油藏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指导油田勘探。方法依据测井曲线突变面(岩性突变界面)和主要沉积不连续面(冲刷面、煤线、煤层、底界沉积间断面等),结合岩相分析延长油田长6油层组古环境变化面、沉积韵律等。结果将其沉积微相划分为分流河道、决口扇、分流间湾、河漫沼泽等;砂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发育三级层序2个,层序Ⅰ为湖相层序,由湖泛期湖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层序Ⅱ为湖水退出本区后形成的以平原曲流河环境为主的沉积,是冲积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结论冲积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中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湖相层序高位体系域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