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能减排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推进节能减排,不仅要实现“十一互’规划节能减排的定量目标,更要构建促进能源利用高效、低污染排放的长效机制。当前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对我国节能减排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十一五?中前期节能减排的驱动力,剖析其背后的政策导向因素,并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中国应当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体制,并配以必需的行政和监管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智囊》2011,(4):40-49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2011年的"两会"吸引了更多的世界目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人民更幸福"、"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绿色增长"、"十二五发展蓝图"等等,成为国际社会与海外媒体纷纷热议的话题。积极评价"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会召开期间,一些外国媒体和学者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性约束的必然选择.笔者探讨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发展重点,并提出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占香 《科技信息》2007,(1):120-120
我国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除了要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资源的方针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以外,主要靠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财税、价格等体制,刺激各地热衷于工业立市和外延式经济扩张。在现行的财税制度下,发展工业特别足重化工业,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比发展商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更多的税收和财政收入,而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因为受到政府管制明显偏低,以及可以不支付环境污染成本,鼓励人们对资源的低效滥用和浪费。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报告中的一种全新提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置于更广阔、更深刻的背景之中,实现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由"增长方式"向"发展方式"转变,既是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不适合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要赶超国际经济先进水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由于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弊端凸显,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腐败蔓延、贫富分化、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未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张家港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较好、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430.9亿元,增长40.1%;入库税收71.6亿元,增长43%,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4.2%,全市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外向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明显.  相似文献   

9.
徐兴隆 《当代地方科技》2011,(12):104-104,175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助推器,但与随着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分工的认识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必须转变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而建立起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主,面向国内市场的经济分工,最后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制造业全球化,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推进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山西省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循环系统工程;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科学发展"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增长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法律是社会的调整器,是社会的稳定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离不开自然资源法的贯彻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对自然资源法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立法目的,促使资源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提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体制的转轨是同步进行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而从旧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正确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只有走集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确保现有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的开采,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海信息化》2008,(12):41-45
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影响,为了应对危机,政府出台了10条4万亿投资救市方案。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靠制度,要靠我们叫了十多年但没有实现的一件事,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因为对于中国为什么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出现这么多困难,说到底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旧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靠资源的投入和靠出口需求来支持经济。  相似文献   

14.
1986年至2013年的28年间,江西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且呈波动现象。其总的状况是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不同步:居民收入的增长比经济增长缓慢。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目标,就要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就业门路,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和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科学管理研究》2015,(1):20-23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显现,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核心就是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我国的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对科技创新体制进行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和促进竞争创新的具体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经济学对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借鉴,建议通过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建设生态和保护环境等途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影响,为了应对危机,政府出台了10条4万亿投资救市方案.但要解决根本问胚,还是要靠制度,要靠我们叫了十多年但没有实现的一件事,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因为对于中国为什么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出现这么多困难,说到底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旧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靠资源的投入和靠出口需求来支持经济.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引起的对经济潜在增长拖累的"增长阻尼"假说,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一个测度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约束的测度模型。依据此模型,利用1979—2012年的数据样本,分别测算能源、土地和水资源对山东经济增长的阻尼系数。结果表明,能源和土地资源约束是山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两大主要制约因素。山东省应把突破能源和土地资源约束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创新驱动降低对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压力,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11,(11):6
<正>"中国过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社会矛盾激化,许多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来看,我们不能被低收入的增长锁定,需要突破原有的瓶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在海口举行的第72届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说。宋晓梧说,中国应该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主要的意义。要制定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行目标,努力克服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认识障碍和客观因素,必须采取以经济增长有效性指标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注意区别对待、分清轻重缓急、加强分类指导等措施,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