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麦克白》与《窦娥冤》中人物对谋杀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作者与主人公的两种常见的关系,即主人公控制作者与作者控制主人公。在前一种关系中,主人公是“自为之他”,其形象不可能被完成化,其性格特征是发展变化的;在后一种关系中,主人公是“为我之他”,其形象是完成化的,其性格特征稳定而单一。  相似文献   

2.
美国非裔女剧作家洛琳·汉斯贝瑞的《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书写“黑色美国梦”的典型之作。除了刻画非裔美国人在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作者还对其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种族和文化特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具体的文本表现为非洲形象在主人公们确证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与之实践的文化认同。通过不断在文本中前景化非洲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景观,作者似乎想要提醒她的同胞们一个事实:非洲曾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文化之根的生发之地,一个人在尝试融入主流文化空间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与种族尊严。对作品中非洲形象的关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葡萄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太阳照常升起》和《五号屠场》都是战后的文学产物.海明威与冯内古特并没有着重体现战争和战争英雄的辉煌.与之相反的是,他们都是以着重描写参战者战后的迷惘生活以及创伤记忆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以战争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乌托邦意识,从而揭示战争背后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与追求的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五位男主人公的解读,可深入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婚姻观,他们的观念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从五位男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我们还可了解到当时封建贵族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初稿写于1994年,对它的解读,从作者、评论家到一般读者,基本上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精美细腻、写城市、表现"城市精神"的小说,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平民精神"在主人公王琦瑶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而本文试图独立地对《长恨歌》作一个全新的解读,对"城市精神"和"平民精神"两个观点提出质疑,并从"典型化、符号化的生存环境"对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原罪》是一部关于爱与欲望的黑色激情悬疑片,这部影片自从上映之初就因其中充斥的大量男女主人公的激情片段而广受关注。其实抛开影片悬疑刺激的情节表现形式,正如影片片名所示,《原罪》其实是一部带有浓厚西方基督教文化元素的的影片,片中男女主人公人生轨迹中所犯下的罪行,与他们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刻地再现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救赎的主题,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新浪漫主义者的凯鲁亚克,在其成名小说《在路上》中刻画了一些人物,他们试图构建一个脱离空虚堕落的现实社会的浪漫之梦,这个浪漫之梦是建立在过去—现在、纯真—腐败、精神主义—物质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理性主义几组二元对立之上的。但是,这几个对立是不稳定的,随着它们的自我消解,主人公的浪漫之梦也随之幻灭。对小说《在路上》的解构主义解读有助于理解作者对"垮掉的一代"看似乐观实际上却悲观的处世态度——他们尽管可以用疯狂的行为来表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为了生存最后只能妥协。  相似文献   

8.
《黑暗之心》讲述主人公马洛对库尔兹的寻觅之旅,小说以终极真理探寻失败的方式解构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揭示小说中语言的无能及二元对立项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说明《黑暗之心》不仅阐释了终极真理的不可得,并进一步解构了自身,表明文本意义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但它们的母题却是相同的——“爱情”、“自杀”。它们的主人公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男女主人公都和自己的长辈亲属进行了抗争,最后都殉情而死,但他们的死,都宣告了他们的压迫者的失败和自己爱情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宗教和婚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与《红字》这两部小说中造成女主人公相似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悲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意在揭示宗教和男权社会丑陋、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借此体现伟大女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吴杨 《科技信息》2007,(15):464
美国作者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巨著。本文作者从小说中所展现的爱出发,分析了各主人公之间的爱以及霍桑对各人物所表现出的爱,从而反映了小说中主人公对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姚丹 《当代地方科技》2011,(8):167-167,171
众所周知,岛崎藤村的代表作《破戒》通过对主人公濑川丑松从"守戒"到"破戒"的心路历程的细腻描写,反映了消除等级差别、主张人权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近代观念与日本社会残留的封建等级意识之间的纠葛。在主人公丑松身上,既表现了近代日本青年对社会的反感、不满和反抗,又反映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本文拟从小说《破戒》这一富有宗教色彩的题目入手,从宗教中的"破戒"来进一步解读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14.
班维尔的布克奖获奖小说《海》的中心议题就是主人公莫顿通过叙述对自我身份进行建构。从温尼科特提出的"真我""假我"的概念出发,分析班维尔小说《海》的主人公莫顿"假我"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发现,莫顿对自己出身和不完美的肉体以及肉体的消亡的羞耻感导致了"假我"的出现,但他创造的"假我"又不够独立、完整,无法完全替代"真我"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于是小说中"真我""假我"同时存在表现出了自我分裂的特质。缺乏一个独立统一的自我让莫顿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此给小说主人公带来人际灾难。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中存在的希腊神话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在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暗示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姆莱特将自己与赫拉克勒斯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因女人受害的心态;他在与雷欧提斯的争吵中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一场神祗之战,暗示了叔侄之间即将到来的宫廷斗争。《哈姆莱特》的整个情节与阿迦门农之子奥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故事形成了互文性,凸显了《哈》剧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梅丽迪恩》和《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重要代表作,都体现了作者著名的妇女主义理论,但两部作品中所透视出的具体的妇女主义主张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梅丽迪恩》主人公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叛逆到《紫颜色》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嬗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妇女主义主张的发展脉络,看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实验性的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小说《远航》讲述了女主人公雷切尔.温莱斯从英国坐船到南美度假的故事。小说虽然很大程度上以传统方式写成,但作者对"重要瞬间"极为关注,通过"重要瞬间"作者揭示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而这也是贯穿她所有作品的重要特征。一定意义上,《远航》包含了伍尔夫重要作品中所有革新因素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景志强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77-1379
通过对《狼孩》、《狼图腾》和《怀念狼》母题、主旨、背景、叙事结构与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比较,不难发现,尽管作家们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倾向同中有异,但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生态这片热土,表现出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共同的诉求——怀念"狼"。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和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都以明确的妇女解放思想,通过对女主人公相似经历的描写,在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压制的同时,极力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这两部作品在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较这两部作品,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