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 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古汉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之”字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它记作“A+之+B”。那么“A+之+B”是什么结构?对此语法界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第一,认为“A+之+B”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第二,认为“A+之+B”是主谓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原来的主谓结构(我们把它记作 A+B)插入“之”字而变成”A+  相似文献   

3.
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刘长卿的诗中,带有浓重的凄清萧瑟的秋之色彩,他的诗集中带有“秋”字的诗有123首,占总数的25%。秋之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或象征帝国衰微,或象征人生失意,或象征思亲怀乡等等。这既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坎坷遭遇有关,也有唐诗自身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入其门,无人门焉者;入其闺,无人闺焉者。 ——曾国藩:《复李眉生书》 上面所举的这些短句,每句都有两个相邻的同形字,但是这些同形字也仅仅在形体上相同,而发音、意义和词类都是不同的。析言之。“春风”的“风”读如“fēng”,阴平声,名词;“风人”的“风”读如“fěng”,上声,动词,意为“吹拂”。“夏  相似文献   

5.
留白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留白的妙用,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写道:“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相似文献   

6.
何之为诗?常有读者来信向我发问。以我之见,诗是抒情言志的纯金。诗之灵魂在于一个“清”字,诗之内涵在于一个“志”字。诗之所以为诗,其语言应该是筛过、滤过、淘边、铸过的闪闪发光的金子。诗中有我,我中有情,情中有志,这才算得上一首好诗。  相似文献   

7.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8.
孙正容传略     
孙正容先生(1908-1985年),瑞安仙(mu)孙桥人。原名庆加。幼年秉资聪颖。在孙桥初小读书时,便能赋诗怍对,有“诗童”之誉。瑞安在清朝末年,人才辈出,曾有“东南邹鲁”之称,孙衣言(字琴西,号逊斋)、孙诒让(字仲容,号籀(止页))均为全国知名学者。孙氏父子在县城金带桥畔,建有名闻海内的藏书楼——玉海楼。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1.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讨论其中10个词语,或对诸家未及之词进行诠释,或补辞书之疏漏,或补证时贤之成说.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料和语言学两个角度,对唐代僧人义净译著中的注文材料作了初步分析。文章认为,这批材料在汉语词汇史中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正藏》是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简称。由于传抄等诸多原因,《大正藏》中存在文字缺失、遗漏、标题与正文混同、正面文字与反面文字混同等问题,从而导致对佛教经典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文章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第2857条以及第2848条存有的讹误为例,对它进行了研究与勘误。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清代沈复的忆语体自传《浮生六记》最突出的美学特色有三点:一是真实,读着它,就像与多年老友对面晤谈,完全坦诚相待;二是空灵,文字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空明灵动的情趣;三是诗意,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诗词,既表现在所写的内容方面,又体现在叙写方式方面。这是此书之所以有这么经久不衰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诗词格调径庭,对比鲜明。诗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练,其强劲的风骨、豪壮的格调,俨然一位叱咤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而在词中,婉转抒情,呈现清新自然之气,宛若一位闺闱女子,颇具女性情怀,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诗中的刚健豪迈与词里的阴柔温婉,都是作者人格的一个侧面。全面地显示出诗人兼词人的多向性格和人格魅力。这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王维作为中国的诗人,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饱含禅意,幽静而清丽,空旷而淡雅。他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情感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内涵,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王维与禅宗思想的渊源、王维山水诗的创作与禅宗思想的关系、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诗风的影响,使王维山水诗不仅体现了自身个性,而且也是中国山水诗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