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势必将会成为高校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作为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工科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并结合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及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三设、二定、一培训"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思路,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现状以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滨州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办学实际,探索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和理念创新方向的问题,以CNKI为数据源,从文献的来源、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维度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与分析,挖掘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从结果来看,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是创新创业和培养模式改革.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工程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文章最后给出了面向新工科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驱动力,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传统软件工程专业升级更新增设了大数据方向。依托新工科建设试点项目支撑,以大数据新工科创新实验班的模式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兄弟院校和相关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肖亚航  付士军  唐海平 《科技信息》2012,(34):63+65-63,65
本文论述了师范综合院校中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该类院校工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为:提高认识、统一规划,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及管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层次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工科教学实验室作为工科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高水平的服务型工科教学实验室能够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就服务型工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服务型工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层面上,尝试和探索了从夯实工科教学实验室的硬件实力和提升工科教学实验室软件实力两个方面,提升服务型工科教学实验室服务水平的可行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军队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作为院校“三个支柱”之一,在军事人才培养、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创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构建军队工科院校实验室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等七个方面,对如何加强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设计艺术专业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个子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该专业的重要特色。该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室,文中从设计艺术实验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具有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室的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实验室规划和建设、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设备选择和场地建设、实验队伍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开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普通高校设计艺术实验室建设的新路径,从而为该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产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我国教育部提出升级优化我国传统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发起并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本着落地新工科未来工程师培养任务的目的,该文从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出发,参照未来工程师技能与素质的国际标准尝试提出我国新工科大学生人才观的具体所指。  相似文献   

10.
王莹 《科技信息》2011,(16):40-40
电工电子实验是工科专业的基础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阐述了民办本科院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建设问题,对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工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从实验室硬件建设、实验室软件建设以及实验教学与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实验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地方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现状,认为投入少,实验设备水平低是地方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既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又要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确定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层次结构、布局.并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建、联建等多种渠道,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开创地方实验室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BIM是土木工程领域一项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新技术,正引导建筑行业发生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如何实现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新工科背景下BIM技术发展与应用出发,分析了BIM技术平台的四个阶段,探索了课程体系优化在实现土木工程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正加速进行,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人才竞争更趋激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迈入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应重点围绕本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工程教育观,培养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重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与新标准,构建符合新工科特质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新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及新工科专业建设需注意的几个相关问题,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地位和特点出发,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背景和中国矿业大学专业背景与现状,介绍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与发展历史和基于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与实践探索,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训练、推进课程建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等入手,旨在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众多问题,以达到新工科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工科"人才迫在眉睫,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在我国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急需优化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升级培养目标、深化课程结构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将学生培养成强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具备解决能源相关领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9,(6):85-90
针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区域动力机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导向,构建了以新工科车辆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的323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在实验平台建设、实验环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结果表明,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氛围,突显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所毕业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区域动力机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了新工科时代下地方应用型人才的意识引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对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阐述了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平台建设,明确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提出了创新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验室的开放,需要更加重视结构的优化,提升实验室开放的针对性、跨专业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室中都能够得到实践训练。随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亟需,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将不再是授课这一单一形式,而多元协同、优化实验室的开放方式将会是未来教学改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该文通过探索实验室开放模式及审核方案,结合原有制度运行的经验,探讨新模式的优势,助力"新工科"的管理探索。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我国提出了"新工科"概念,新工科倡导重实践、跨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本文从基于"设计思维"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基于真实场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于"师生共创"打造教育教学新生态、基于"产教融合"形成多主体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以此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