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创作伊始,王安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其语言风格和创作特色。语言是每一位作家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作为表现内容和组织结构的载体——语言,对任何一位作家都具有挑战性。而王安忆娴熟的驾驭,让人时时刘刘都感受到“王安忆语调”的存在。其语言或清丽或奇崛或朴实,让人感受到汉语的精妙与魅力!就其创作而言,她虽无意于站在浪尖风口却时时处于浪尖风口,而她的每一次转变,都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这不仅仅体现了作者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而且还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创作跨度大、作品众多,自她80年代登上文坛至今,其小说主题多变、内涵丰富的艺术特色日趋成熟,这与她的叙事模式、语言风格、创作态度等息息相关。王安忆采用新颖独特的空间叙事方式建构小说,通过不同叙事线索的交叉、平行,加深文本意味。她将抽象性的叙述语言和阐释分析交汇在一起,促使作品思绪飞扬、蕴含诗意。作家擅长对琐碎的日常生活进行哲理思辨,并将其植根于纷繁复杂的意象之中,从而扩展作品的释义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其创作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俄苏文学、欧美文学、拉美文学以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审美品格、文化特色给予其多重启迪,透视作家的创作.我们发现她始终在不断追求创新,寻求突破。外国文学对于王安忆而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资源,更是一个反观自我的窗口,本文试图通过对她创作过程的梳理以勾勒出其外国文学接受的图谱。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中一直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在关注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之间的强大张力时,又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其中,对人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刻画与剖析。本文将挖掘王安忆作品中的心理学元素,分析作家利用心理学理论体现其作品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5.
提起庐隐,现在已没有多少人了解她了,而作为现代女作家,她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曾一度相当活跃地展示着她的个性,引人注目。她是一位抒情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塑造其人物形象系列——“海滨故人”群,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哀感绵绵;而作家本人的生活遭遇,她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以及评论界对她的淡漠,也是令人哀叹的。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张梅是执于探询城市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90年代以来创作的反映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集中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努力。两人在创作主题、叙事方式和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相通相异之处,分别体现了她们对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这一命题怕不同诠释、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女性的物质及精神生存状态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是陕西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界3位大家。他们的小说记录了三秦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诉说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伟大与传奇,让读者不断感受到中国人生存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他们创作过程的资料,感觉他们的作品创作过程与科学研究非常类似。3位作家都是在用生命进行创作,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他们精神所致的必然。我们能从他们小说创作的过程,获得对我们科研工作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中国文坛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她在文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她本人做一些探讨独特而重要的文学地位;独特而丰富的创作个性;独特而成熟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刻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由"新写实小说"重新开启的日常生活叙事,对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新生代"作家和以王安忆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大致表征了日常叙事的两种不同路向。"新生代"作家在肯定人的欲望合理性的同时,也把日常生活简化为"原欲"或"物欲",以至于沉溺在欲望的表演中无力自拔。王安忆则对日常生活采取了一种回望的姿态,着力于在历史的幽深处打捞出日常人生的点滴诗意与优雅。这两种不同路向的创作都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某种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创作视野是开阔的,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其作品丰富的内涵总是可以让读者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王安忆的的多部作品,题材多变,叙述方式各异,但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精神实质,即它们都蕴涵了人类生存的尴尬困境,尤其是表达了一种身为女性不能改变的宿命遗失和对这遗失的充满深思与挣扎的悲悯。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王安忆创作的纵向考察,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八十年代中期,其女性主题意识觉醒;九十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质询.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都市文学创作中,张爱玲和王安忆两位女作家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们都把手中的笔对准了那些他们自身并不属于的都市“小市民”生活,展示了她们的文化形态和真实生动的人生欲望,并把都市人嘈嘈杂杂、零乱琐碎的日常生活情形和对人性深刻、细腻的体察与时代变迁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动结合起来。张爱玲和王安忆这两位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都市女性,她们对都市民间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关注与热情,显示了接受过五四新文化传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大悲悯和真同情。张爱玲和王安忆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动足以使苍海变桑田。生活于乱世之中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感受与理解多了一份茫茫无边的苍凉和彻骨的凄冷。成长于太平盛世之中的王安忆对世俗人生则多了一份富于智慧的平和与安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和王安忆的小说《香港的情与爱》分别述说了两个来自上海的青年女性白流苏和逢佳在香港发生的情爱故事。将这两个相隔了近半个世纪的情爱故事放在一起参照阅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人性的永恒和两位作家对人世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一位优秀的作家,在1943到1945年内的上海沦陷期,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惊艳的巅峰。1952年她出走香港、美国之后,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好多中短篇小说,但艺术水平都达不到她早年的高度。近期出版的她的遗作——长篇小说《小团圆》,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阅读和深入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作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深藏一生的隐痛。  相似文献   

15.
谌容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她的每篇作品都力求反映新的生活,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她和当代许多有成新的作家一样,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作风褡。笔者将她从1979年起的十余年问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新作《考工记》重回20世纪40年代,写出了上海一宅及宅中人载沉载浮开阖的60余载。她在历史追寻的同时关注个人日常经验,化回避为恢复,化疏离为和解;她在器物书写的过程中自觉地忖量人生与文化的关系,寄寓了真切的体悟与忧思。王安忆躬身力行的"纪实与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创作美学,她忠实地写实,又牢牢把握虚构的权力,营造了其考工之下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与乔伊斯·卡罗尔·奥茨是处于同时期的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从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找出两位作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从她们写作的语言特色与叙事艺术以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