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3,(15):8-8
社科院在中国房产市场年度报告中写道,对房价上涨的担忧促使年轻人“过早”购买首套住房,这使中国中心地区住房紧缺现象严重。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在27岁就会申请酋套住房的房贷,比外国人早了很多。据蒙特利尔银行的调查结果,加拿大人平均29岁购买首套住房,而英国人平均35岁购进首套住房。  相似文献   

2.
《奇闻怪事》2013,(9):20-21
清朝末年人口大约4至5亿,是现在的1/3。那么,清朝房价是现在的多少呢?最靠谱的比较,是用普通人的年收入来比,看到底多少年的收入可以买一套房。七个例子由于清朝人不研究房价,所以查不到系统的材料,只能找几个例子,不知道是否能全面反映出当时的情况: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处四合院,这四合院占地近一亩,盖了10间房(每间大约15平方米),连买地带盖房,花了180  相似文献   

3.
颜东 《世界博览》2010,(1):29-31
房价下跌,该买房了 亚瑟·弗里德曼在纽约东村(East Village)的一间固定租金公寓里住了29年。纽约有超过100万套固定租金公寓,由政府同房东和租户共同签订协议,租住这种公寓只要按时交房租,就不用担心房东会赶你走或随意提高房租。但看到最近一段时间纽约的房价越来越低,再加上公寓的浴室常常漏水,弗里德曼30年来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买一套房子了。  相似文献   

4.
连日式餐厅的厨师都是墨西哥人"想想我家的卫生是墨西哥人做的,房子是墨西哥人盖的,地下室是墨西哥人装修的。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美国的各种餐馆,卖老墨厨师烧出来的饭。"  相似文献   

5.
正加拿大房价早已高企,正等着中国人去接最后一棒?不知何时,"国外房子便宜"的消息在国内越传越火,越传越真,竟然掀起国外购屋置业的热潮。的确,比起"衣食行"来,当下社会"住"成了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国内房价一涨再涨,让年轻人对置办婚房望洋兴叹。很多人对远在地球另一头、三大华人聚居地之一的温哥华居住情况充满好奇。当地房地产细节问题,像房价、房屋结构、面积、建材等方面情形又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6.
运用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反事实模拟技术,实证检验中国4个直辖市房价变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研究发现:各直辖市房价对货币政策传导具有区域差异,在房价高涨城市,扩张性货币冲击通过房价对居民消费的传导效果优于紧缩性利率政策,而紧缩性利率政策不能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在扩张性货币冲击推动的居民消费增幅中,北京、上海与天津房价上涨"挤出"的居民消费占比分别约为32%、56%与9.5%;在利率冲击导致的居民消费波幅中,北京、天津房价上涨"挤出"的居民消费占比分别约为9.1%、20.6%,上海房价下跌"提升"的消费占比约为5.5%;重庆房价始终对居民消费产生促进效果。对此,政府部门应侧重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房市高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同时对全国城市房价分化走势风险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27日英国《经济学家》报道,英国失业率达12.7%,已突破300万大关。为紧缩开支,教育大臣马克·卡莱尔宣布,对高等院校采取以下措施:在1982—1984年财政年度  相似文献   

8.
弦冷 《世界博览》2009,(23):84-84
来之前就听说孟买的房价贵得离谱,平均6万到7万人民币一平米,来孟买一看才知道确有其事。这里的房价就是贵,没理由的贵,吓你没商量。听说过9万元1平方英寸的房子吗(9万卢比,合1.28万人民币)?孟买有,还是塔楼,据说在2007年房价炒得最高时卖出去了。我随先生来孟买工作虽然只租房住,却也真切地感到:住孟买,居不易。  相似文献   

9.
土地自由軍     
土地自由軍是怯尼亚人民的秘密武装組織,約成立于1953年茅茅运动被英国殖民者血腥武装鎮压以后。这个組織以吉庫犹族人为主,它的口号是:用武力夺回被白人移民强占的土地。这个口号的提出,是由于吉庫犹族人的土地被英国殖民者血腥地掠夺。1895年英国殖民者侵入怯尼亚之后不久,就用一紙宣言,使部落土地所有权,落到英国人的掌握中,接着就大量掠夺非洲人的肥沃土地。在怯尼亚,不到六万白人移民占了一半以上的肥沃耕地,而六百余万非洲人却被逐到零星的、貧瘠的“特居地”去。地少人多使他們无法維持生活。大批的人被迫到欧洲人农場去做雇工,或流落城市  相似文献   

10.
夏至 《世界博览》2012,(4):35-37
正人本来是群居的动物,但今天独居者的比例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高。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宁愿一个人住。在美国有3100万人独居,占成年人口的1/7,独居的人占据了全美国28%的住宅,这个数字在1950年只有9%。在西雅图、旧金山、丹佛、费城、华盛顿特区和芝加哥等大城市,35%~45%的房子里  相似文献   

11.
房子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拥有一套住房是每个人最大的愿望,因此,保证人们的基本住房要求,让居者有其屋是每一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住房的价格必须与人们当前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让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买得起。政府有责任让弱势群体、贫困阶层也能住上房子。但是房价不断攀升,已经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障碍性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尤其巨大。  相似文献   

12.
靳欣 《科技智囊》2014,(3):44-49
<正>2013年楼市特征:分化愈加明显、整体市场呈现"四不均"2013年,楼市很热,"房"字当选年度汉语第一热字。这一年的楼市新闻确实很热。初春,"国五条"出台使楼市调控进入史上最严厉时期;夏末,全国一线城市"地王"频出,而温州楼市出现"断供",鄂尔多斯陷入"鬼城"尴尬;入秋,"房叔"、"房姐"的新闻,"以房养老"的话题都让百姓感慨房子被赋予了太多的经济功能;隆冬,北上广深房价同比上涨超过20%,17个城市再次收紧调控,而旨在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共有产权住房成为探索方向。这一年的楼市交易更热。2013年前  相似文献   

13.
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许多百姓的心愿,也是很多人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在住房方面从建国后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一直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城镇住房由政府和企业直接投资,属国家或集体所有,职工住房实行低租金、高补贴为特征的实物分配制。1998年中国住房货币化改革开始,福利分房逐步取消,购买商品房成为城市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供求关系的变化刺激了全国商品房价格的普遍上涨,尤其在大中城市表现最为明显。其中,上海房价自 2000年开始上涨,4年翻了一番;北京在奥运、中央商务区等概念推动下,连通州、大兴等远郊区房价也近翻番。房价的疯涨不仅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也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房价缘何飙升得这么快?现在的房源真的供不应求吗?楼市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消费者如何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14.
正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升级,实质大于形式时隔一个月,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升级。"严"字当头,实质大干形式,坚决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彰显了政策的力度和决心。近期,武汉、深圳、杭州等地相继"加码"楼市调控政策。"这意味着新一波楼市调控来临了。"业内专家解读说,这波调整的前提是谁房价冒尖谁出政策。本地人禁买第三套,外地人需两年社保纳税且对于补缴的不予认定……武汉市房管局11月14日深夜下发通知,从11月15日起,武汉市主城区正式实行升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近期进一步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但由于房地产属于非贸易品,因此房产市场受到的影响相对的较小,而且是间接的。当前由于前期房产价格持续急速上扬、贷款快速增长,市场"泡沫"不容忽视,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联手"治市",但效果不尽理想。造成房价畸高成为普通百姓面前残酷的现实。其实,残酷的不是房价,比房价更残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11,(10):55
<正>2010年初,美国房屋均价为17.2万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在美国买房子通常要付20%的首付款,再加上其他费用,一共是4.3万美元。当年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约为5万美元,每个月尽管不吃不喝不到4年就能买得起房子,但美国人不习惯攒钱,平均储蓄率只有7.5%,扣除所得税后,实际平均每个家庭每月只能存250美元。这样算下来,美国家庭平均14年才能攒够一套房子的首付。  相似文献   

17.
房子与中国的年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10年来,房价徘徊上涨,虽然调控不断,但始终没有回落。随着人多地少情况愈加明显,未来房价走高的预期也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很多人工资和奖金的涨速远不及房价上涨速度。房价每平米的均价已经是现代年轻人平均月收入的3倍左右。通常,一个地区的房子每平米价格应和平均月收入水平持平或者略低于收入,如果反差太  相似文献   

18.
天南地北     
希腊沿海有许多美丽的岛屿。过去曾有过两个大富翁买下了其中的两个岛屿。一个是船王奥纳西斯,他买了西科尤斯岛做他的世外乐园,他死后这个岛便成了他的墓地;另外一个是希腊的百万富翁纳胡斯。他在1951年用15万美元买下了赛普特苏布拉岛。过去买这些岛屿比在大城市里买一套四居室的房子还要便宜。可现在不同了,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岛屿的  相似文献   

19.
李冲 《华东科技》2022,(3):38-41
1952年12月5日,浓雾弥漫伦敦,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伦敦这座百年名城. 浓雾持续5天不散,造成1万多人死亡,也让"雾都"成为这座城市的代称.英国为此花费几十年时间,使伦敦摆脱了"雾都"的帽子."伦敦烟雾事件"把工业生产污染问题展现在大众面前,对于工厂废气、废液等...  相似文献   

20.
伦敦散记     
1935年10月到11月,我們中国藝術团結束了意大利的旅行演出后,又在英国倫敦作了三个星期的演出。虽然演出工作是紧張的,但我們仍忙里偷閑,挤出时间來参观遊覽。伦敦有着八百余万人口(夜晚有六百多万,有一百多万人夜间回到市外的住宅),是世界人口最密的城市之一。由于这个城市是長时期逐渐發展起來的,缺乏整体规划,街道一般地狹窄,市内交通是相当緊張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