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产业集群或簇群(Industry Cluster)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信息产业集群是我国产业集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主体的聚集性特征出发,根据产业集群是“企业生态演化的结果”的理论观点,对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涌现、演化的路径及特征进行综述,分析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Boschma提出的邻近性理论,以陕西泾阳茯茶产业为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IBM SPSS22.0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陕西泾阳茯茶产业集群的邻近性特征及邻近性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邻近性对陕西泾阳茯茶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对促进集群内创新氛围形成、提高新知识及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流通起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认知和制度邻近性对陕西泾阳茯茶产业集群的创新有一定正向影响,其影响效果高于地理邻近性,但弱于社会邻近性;而地理邻近性对陕西泾阳茯茶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过度的地理邻近还会导致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路径锁定”,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安徽沿淮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的缘由 1.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产业协同集聚的由来产业集群是指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相互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近年,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产业集群的优势成了理论热点.但是,当"福建晋江鞋业集群竞争无序"、"温州灯具几近消亡"、"长三角许多专业化产业集群进入低谷"等现实摆在面前时,很多人发现产业集群也会带来产业结构趋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引起人们思考:相关与支援性产业至关重要,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不断集中,更应伴随相关和支援性产业的协同集聚,这样才能减缓集群内竞争,产生合作效应.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可以大大提高集群区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能够使产业集群最终成为区域创新的发源地,企业及支撑机构间的密切关联性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竞争合作机制,使集群式的区域创新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长的持久性.产业集群所产生的集群效应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整合力,提高整体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进而产生持续的区域创新优势.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区域创新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产业集群概念出现以前,经济学已经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产业集群大量涌现,人们开始重视这种现象,随之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在产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关系共存,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大学机构。本文就近年来出现的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模块化对大学城集群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的产生及特点 我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受到国际产业集群理论传播的影响,发展也是十分迅速,在这种影响之下,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探索如何在所辖区域内培育和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根据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干预程度以及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即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和计划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层次递进耦合:产业集群的动态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前提是正确把握集群的形成机理,现有的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静态的条件性及原因性分析。以动态过程作为分析视角,认为产业集群的整个形成过程由于受不同驱动因素的作用,会先后出现三个不同的关键阶段,即萌芽、企业聚集和集群化。通过构建反映集群动态形成的层次递进耦合模型,描述了各个关键形成阶段的特征,分析了促进每一关键阶段出现的驱动因素及其层次递进关系,揭示了各层驱动因素的构成方式,并指出了该研究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河南省产业集群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从产业类型、企业制度、发展动力分析了河南产业集群的一些基本特征,从产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从政府、市场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机制,最后分析了目前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减少协调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力,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为生产过程的可分拆性和产品的可运输性,充分条件则为集群的较长的价值链、集群企业异质的能力、网络创新和快速变化的市场,为集群政策和管理提供了一个较精确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集群的判定和识别——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产业集群的判定应以是否具备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为标准,通过区位商和旅游产业专业化指数法、产业和企业调查法和创新能力评价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判定是否具备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平遥古城旅游业区位商和旅游产业产值专业化指数大于1,具备了较大的产业规模;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企业间形成了合作性竞争和共享的竞争规范;由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平遥古城的整体创新频率较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因此,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平遥古城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产业范式演化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活动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业范式演化过程分为范式前阶段和范式阶段、企业价值活动管理分为网络合作管理模式和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产业范式演化与企业技术创新价值活动管理的关系为:在范式前阶段,企业可运用网络合作价值活动管理模式实现创新,在范式阶段,企业可运用一体化价值活动管理模式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溯源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分析集群网络集成、技术知识集成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机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研究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学习过程,进而探讨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产业集群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产业集群理论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中,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由于选取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各学者在产业集群理论方面的探讨出现了分歧,但均强调产业的空闻集聚、产业集聚过程中企业的分工与专业化、群内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结网.相对而言,关于区域内产业生态网络的根植与培育的关注远远不够.基于此笔者从产业网络联系角度详细阐述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集群品牌能给产业带来巨大的集群品牌资产利益。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以戴维逊的“冰山理论”为基础,可以探析集群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并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的机理模型,得到产业集群品牌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具有生态群落的特性,嵌入于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在集群企业种群内部企业间,集群企业种群间,以及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协同演化。各层次的协同演化促使产业集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良性的演变和持续的发展,并获得较强的集群稳定性。还运用环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企业集团化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将博弈论应用于企业集团组建的全过程的观点;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分析了集团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建立了3种博弈模型即吸纳成员企业的重复谈判博弈模型、整合阶段的博弈模型和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模型,能为企业联合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多是灰色、模糊、难以量化的技术经济特征,应用AHP和适用于机制复杂难以从定量角度建立精确模型的系统研究的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判模型,得出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采取相应创新战略,改善产业集群创新环境,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提供依据.最后用实例分析对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产业链中技术的有效链接,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供求关系为切入点,将荷芬达尔-赫施曼指数(H指数)运用于分析技术链接中供求双方的关联效应,并提出理论假设。实证分析部分以武汉"1+8"城市圈汽车电子产业链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最后提出解决技术链接中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累积性创新的博弈模型,推导、分析了技术外溢、劳动力流动、商业秘密保护和创新型企业形成集群的理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只要第二代创新的价值远远高于第一代创新,企业便会选择集群共享技术外溢的好处,发展第二代创新,增加产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同时发现对增长潜力高的产业进行集群和技术外溢的关系的研究更有意义.而商业秘密保护能防止更高技术外溢的发生,但不能阻止企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系统的适应性在战争和军事形态的演化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CAS理论,军事系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其演化过程是一个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过程。能动的"适应性主体"(Agent)是军事复杂适应系统的基础,系统的适应性造就新的军事形态,新的军事形态是适应系统整体涌现的过程。从这样一个新的视角考察军事运动,实质上是军事思维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