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在地面PM_(10)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两年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与北京地区API转化得到的PM10质量浓度、北京大学站点直接监测的PM10质量浓度以及香港元朗站点监测的PM10质量浓度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直接相关程度较低。将AOD除以气溶胶季节标高,得到地面消光系数,与地面PM10质量浓度相关性提高。对地面消光系数进行相对湿度订正,得到计算的质量浓度,与地面实际观测的PM10质量浓度相关性进一步提高。经过两年时间资料的对比分析,证实气溶胶遥感光学厚度经过垂直和湿度影响订正后,可以应用于地面PM10监测。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而有机碳气溶胶以及PM10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则主要受一次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鲁米诺增强的化学发光法研究粉笔PM2.5/PM10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s)产生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能力,并运用抗霉素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苯基氯化碘盐(DPI)和左旋-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等抑制剂来确定ROS和RNS产生来源。结果发现粉笔PM2.5/PM10能诱导AMs产生化学发光,1mmol/L L-NAME可显著抑制粉笔PM2.5/PM10诱导AMs的化学发光。CaSO4/CaCO3PM2.5或PM10也可浓度依赖地诱导AMs产生化学发光,且CaSO4/CaCO3相同组分的颗粒粒径越小,诱导化学发光能力越强。CaCO3PM2.5或PM10诱导化学发光的能力远远强于同粒径CaSO4PM2.5或PM1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也发现,抗霉素A,SOD,DPI和L-NAME可显著抑制CaSO4/CaCO3PM2.5或PM10诱导AMs化学发光。这些结果提示粉笔诱导AMs生成的ROS可能源于细胞内NADPH氧化酶和线粒体complexⅢ,RNS则源于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激活。CaSO4和CaCO3是粉笔PM2.5/PM10诱导产生ROS/RNS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PM10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粉尘仪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内PM10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PM10的日变化规律及随高度、绿化状况和天气的变化状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为白天浓度高,夜间浓度低;2)多云、晴朗天气PM10浓度相对较低,阴天时PM10浓度出现峰值,雨天PM10浓度显著下降;3)在一定高度范围内,PM10浓度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增大,越往高空PM10浓度越大;4)丛生灌木结构的PM10浓度明显高于乔木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PM10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粉尘仪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内PM10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PM10的日变化规律及随高度、绿化状况和天气的变化状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为白天浓度高,夜间浓度低;2)多云、晴朗天气PM10浓度相对较低,阴天时PM10浓度出现峰值,雨天PM10浓度显著下降;3)在一定高度范围内,PM10浓度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增大,越往高空PM10浓度越大;4)丛生灌木结构的PM10浓度明显高于乔木结构.  相似文献   

6.
依据汉中市环保局自动监测系统对汉中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汉中市区大气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并以2008—2009年的监测数据为例给出了汉中市区3个监测点监测的PM10和含S型气溶胶粒子质量平均浓度的月分布曲线,结果显示:市区中心PM10月平均质量浓度最大,离市区中心越远,PM10月平均质量浓度越小;一年当中汉中市区的大气环境质量1月和12月最差,6—8月最好。  相似文献   

7.
含铊黄铁矿利用对工厂周边大气气溶胶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铊黄铁矿利用工厂周边大气气溶胶(PM10和PM2.5)中铊的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运用富集因子法探讨气溶胶中铊的来源.结果表明,硫酸厂周边大气气溶胶PM10和PM2.5中铊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其日浓度分别为1.28~6.92ng·m-3和1.27—4.29ng·m-3.PM10和PM2.5中铊的富集因子均大于...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1):8327-8331
利用NASA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与南京市区API转换得到的PM10质量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直接相关程度较低。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垂直和湿度影响订正后,二者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结合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子分季节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相关系数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可以作为监测PM10污染分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使用2013年冬季的1次雾霾持续过程的气象观测数据、L波段雷达观测数据和Grimm180颗粒物检测仪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地区1月下旬PM10、PM2.5、PM1.0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小;地面风向为E时,南昌出现霾的次数最多;PM10、PM2.5、PM1.0与能见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即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增加时,能见度明显降低;在未降水日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产生降水时,降水对PM10、PM2.5、PM1.0的清除作用显著,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岳江 《太原科技》2010,192(1):59-61
通过计算并分析大同、榆社两地PM10日际平均值、日平均值、月平均值、季平均值,详细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和时期PM10质量浓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为开展对气溶胶粒子的影响要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PM值)估计方法 .采用Terra/MODIS卫星数据和基于连续两天MODIS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算法,反演出无锡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再利用所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面实测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大小分布范围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关系模型;进一步利用研究区域中地面站点监测到的颗粒质量浓度数据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所估算的PM值与地面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地面监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均分布在卫星遥感数据所估算的范围之内.本研究证明了MODIS卫星数据监测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可行性,为近地面PM值的估算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移动式打磨作业粉尘扩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气溶胶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在高斯扩散模型基础上建立移动式打磨作业粉尘扩散分布数学模型;利用Python语言设计基于该模型的数据可视化仿真程序,并通过该仿真程序探究粉尘源强、平均粒径、风速及稳定度这4个因素对粉尘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打磨作业阶段,粉尘集中分布在打磨作业点处,粉尘云的位置和质量浓度呈稳定状态;打磨作业结束后,粉尘质量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粉尘云向下游漂移且向四周扩散,其影响半径增大;粉尘质量浓度随源强增强而增大,源强对粉尘质量浓度峰值的位置无影响;粉尘平均粒径越小,粉尘质量浓度越高;风速越大,粉尘质量浓度整体越低,粉尘质量浓度峰值的位置越靠近打磨作业点;当大气稳定度在A~D范围内时,大气稳定度越高,粉尘质量浓度越高,粉尘质量浓度峰值位置有向打磨作业点下风侧移动的趋势;当大气稳定度为F时,粉尘的迁移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市城区2012年夏季大气气溶胶进行PM2.5和PM10石英膜采样,利用热光反射法得到了有机碳(OC,organic carbon)和元素碳(EC,elemental carbon)的含量;应用Stelson方法,结合其质量浓度、元素含量可溶性离子含量对气溶胶质量浓度进行了质量重建与比对.日平均质量浓度结果显示,PM2.5中,OC浓度ρ(OC)为19.4μg·m-3,EC浓度ρ(EC)为3.8μg·m-3.PM10中,ρ(OC)为22.3μg·m-3,ρ(EC)为4.1μg·m-3.OC、EC相关性显著(PM2.5,R2=0.77;PM10,R2=0.91).PM10中有87%的OC和94%的EC集中在PM2.5中.PM2.5和PM10中OC/EC比值分别为5.1和5.7,明显大于2,说明存在二次有机碳.PM2.5和PM10重建值和称质量值相关性R2分别为0.95和0.94,重建值和称质量值比值分别为93%和97%.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兰州市春季大气气溶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2002年兰州地区春季背景大气、沙尘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的实测资料,得到了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TSP)的质量浓度和飘尘(PM10)的粒径分布,着重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的分布规律及其物理特征.研究发现:TSP中细粒子质量浓度沙尘暴期间比非沙尘暴期间相对减少;背景大气条件下,飘尘对人体健康影响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认识粉笔尘的危害并为探寻粉笔尘的治理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了粉笔尘的形貌和化学成分,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粉笔尘的粒径大小及分布,测量了其沉降速度、产量,探讨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粉笔尘颗粒呈棒状或片状,大小约为1~5μm,粉笔尘中的颗粒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易被人体吸入;粉笔尘主要化学成分为Ca SO4,并含少量Ca CO3、Ca Si O3及Si O2等,可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可视粉笔尘中的大颗粒下落速度约为1.3m/s,粉笔尘中较大颗粒在空气中迅速降落;不可视颗粒的沉降速度为1.05×10-4m/s,较小颗粒易滞留在人体生活的空气环境中;粉笔尘中PM10和PM2.5产生量极大,对师生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主要城市大气气溶胶中的TSP和PM10污染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尉卿 《河南科学》2004,22(5):714-717
大气气溶胶中的颗粒物(TSP、PM10)是大气污染物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论述了我国北京、重庆、贵阳、济南、郑州等城市的大气气溶胶的特征一讨论了河南省东、西、南、北、中几个重要城市大气气溶胶中的TSP和PM10对环境空气的污染状况;分析了河南省城市环境大气气溶胶中TSP和PM10污染特性。  相似文献   

17.
使用香港元朗地区2008年MODIS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分布、地面相对湿度和地面气溶胶浓度观测资料等数据, 通过激光雷达数据建立地面消光系数和激光雷达AOD与气溶胶标高的关系, 利用这一关系和卫星AOD进行地面消光系数的反演估计, 并进行湿度订正; 通过建立地面气溶胶浓度和地面消光系数的关系, 进行卫星AOD产品和激光雷达气溶胶探测反演地面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 卫星估计的地面消光系数与小时平均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57~0.86 (PM2.5)和0.59~0.78 (PM10), 估计的质量浓度与小时平均的观测值对比的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1.64~25.34 g/m3 (PM2.5)和24.64~91.64 g/m3 (PM10), 表明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进行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的监测应用。其中1 km分辨率的AOD产品, 因其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更适合反映具有复杂地形的城市地区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18.
使用香港元朗地区2008年MODIS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分布、地面相对湿度和地面气溶胶浓度观测资料等数据,通过激光雷达数据建立地面消光系数和激光雷达AOD与气溶胶标高的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和卫星AOD进行地面消光系数的反演估计,并进行湿度订正;通过建立地面气溶胶浓度和地面消光系数的关系,进行卫星AOD产品和激光雷达气溶胶探测反演地面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卫星估计的地面消光系数与小时平均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57~0.86(PM2.5)和0.59~0.78(PM10),估计的质量浓度与小时平均的观测值对比的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1.64~25.34μg/m3(PM2.5)和24.64~91.64μg/m3(PM10),表明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进行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的监测应用。其中1 km分辨率的AOD产品,因其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适合反映具有复杂地形的城市地区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19.
李纪锋 《科技资讯》2007,(36):250-25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育教学手段,已被多媒体设备取而代之,而在新建多媒体教室时对投影机造型及维护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许多问题,我们从多媒体教室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西安市2001—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时间序列数据,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PM10浓度数据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PM10浓度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采暖期周期影响,主要受采暖期燃煤量和气温的影响,与大气压强、平均气温和PM10等第一主成分具有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