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抗战时期中共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的宪政乃至近代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民主化道路一波三折。本文试图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反思中国宪政命运,寻找中国宪政困境的根本原因,选取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几个重要特质:儒家传统、人文主义、实用理性和乌托邦主义等作为主体进行考察,重点关注其与西方宪政文化的冲突及对民初宪政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宪政刍议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电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孙中山的宪政纲领,为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广大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主宪政运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锤炼了广大民主人士,促进了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实用主义强调从实践经验中得出有用的知识,社会变革应依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政策。从心理、日常生活实践和中国传统思想三个方面,孙中山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宪政实践中,孙中山的实用主义表现在国体、民族问题、政体制度和宪政三阶段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对宪政问题进行探讨,其用意多是为我国宪政之实现服务。宪政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其在我国究竟有无实现之可能及其实现路径与西方有何异同,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思考。首先考察了宪政在西方产生的根源;其次对西方宪政之真义进行理解,以防建立起来的体制图有宪政之形而无宪政之实;最后,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就宪政之实现路径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当代宪政思想主要源于西方,而西方宪政思想深受古希腊罗马宪政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建设政治文明需要深入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宪政思想。本文通过追溯古希腊罗马宪政的思想渊源,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梳理,以挖掘出现代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根据,从而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培育宪政精神,构建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宪政的发展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等诸多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文认为,宪法与宪政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保障实现人权与限制国家权力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立宪政治却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近代中国宪政的困境在于:-是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政治必须"全变"的激进主义选择;二是宪政诉求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宪政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及其生长的支持性条件;三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和市民社会的双重贫困阻碍了宪政的建立和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宪政是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效仿西方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是基于内忧外患等恶劣形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拉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序幕,但其理念在中国的产生则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宪政理念的发展与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构成了清末宪政理念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进行过仿日或仿美的宪政选择,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宪政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等内层质素的冲突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教传教士和中国文人以<万国公报>为依托,大力传播西方政法思想.其中,<万国公报>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对中国宪政思想和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万国公报>影响中国宪政思想的背景、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入手,剖析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宪政思想和立法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民主宪政思想的代表。研究者从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孙中山与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分歧、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等方面对其宪政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的开国元勋,是美国独立乃至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领袖人物,是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重要思想家,杰斐逊的宪政思想基于自然法思想,自然权利思想是建立在先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从而使个人权利的价值基础更加稳固而不可辩驳。他主张权力制约,政府权利应加以分割并相互制约。他赋予人民以革命权利,赞赏人民反抗暴虐政府的精神,这对于西方宪政的实行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第三势力以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为目标,试图在国共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其政治选择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缺乏认真、系统的研究。“九·一八”前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以平社为核心,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要求保障人权、实行宪政,第一次公然打出反党治、反训政的旗帜,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九·一八”前的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对国民党专政统治极具意义的抗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宪政运动的肇始。  相似文献   

18.
宪政在西方作为一种思想传播和制度的实践,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积淀与洗练而最终确立下来的。通过对宪政概念的界定,初步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宪政思想的三种要素,分别对中世纪晚期宪政思想中的权力、权利、法律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苏晓芳 《科技信息》2007,(24):381-382
宪政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宪政价值诉求中的合理性。何谓合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有不同理解。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宪政的价值构造内涵,为中国实行合理化宪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追求宪政,从根本上来说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寻求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明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与完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回顾近代中国的历次宪政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行宪,有着先天的缺陷,反思这些缺陷,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干我们今后的宪政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