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钱包》是高晓声创作的第一篇象征性小说,充满了象征的色彩和人生哲理的闪光。同时,细腻的心理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景物描写、真切的环境渲染叉使《钱包》成为一部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钱包》将现实性与象征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对现实主义的进一步丰富与开拓,堪称高晓声作品中的一部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作家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有时并非是绝对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会有浪漫主义倾向,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中也会有现实主义成分,二者互相渗透、交叉,不可片面、孤立论之。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中就有浪漫主义成分和倾向,其表现在:(一)、作者思想上受浪漫主义思潮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二)、早期创作浪漫主义小说《乡村医生》、《乡村教士》等。(三)、现实主义小说里出现主观性、理想性人物形象,如《高老头》、《驴皮记》、《于絮尔·弥罗埃》、《改邪归正的梅莫特》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创作出一批意识流小说。其小说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现代主义特性,同时又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是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变形。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刘醒龙是"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中篇小说《分享艰难》也成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本文试从《分享艰难》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写作的勇气与良知以及充盈平实的审美追求三方面略谈刘醒龙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明显地体现了文艺“为人生一的观点,从问题小说到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轨迹,标志着她可贵的探索精神及其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8.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即写实性精神、社会批判精神和传统小说形式。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英国传统小说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她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挖掘出了传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因素,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先辈”。主要表现在:伍尔夫前期在现实主义小说形式中进行现代小说的探索;伍尔夫中、后期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形式的扬弃;寻求现代主义小说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具有至上的地位,是作家进行创作时须信从和服膺的原则和方法,这导致了主体意识的彻底丧失或严重异化。20世纪60年代初,汪曾祺对这样的创作局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停止了小说创作。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对当代小说创作进行了反思,带来了独具审美品质的诗意文本,消解了僵硬的当代小说创作模式,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陈染的文本中,象征手法大量泛化,不再是辅助方法,而是一种独立的、主要的表现手法.陈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可以归结为事象、人象和景象三类进行阐述;陈染文本的诗意内涵、意象境界,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象征手段达到的.  相似文献   

13.
多克托罗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至今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在其中彰显着作者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思想和对小说的历史回归性的坚持,在创作模式上作者对各种写作手法驾轻就熟,技巧高超,或以历史与虚构结合,或将小说与诗歌、散文相结合,或使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相结合,或小说与音乐相融合,充实和拓宽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评论一直把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主题归结为勇气和死亡,这一归结使得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显得单薄、苍白,不足以说明海明威对世界文学所作的贡献。通过对海明威作品的整体分析,可把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主题归结为抗争。如此不仅能统摄海明威所有的作品,而且其主人翁的“硬汉”形象也清晰地显现出一条由单薄到丰富、而至完满的脉络,从而丰富了海明威创作的内涵。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先锋小说将小说的艺术追求从重视塑造人物形象转向偏重营造意象。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阴谋、暴力、血腥、死亡等具体事象的描写,创造了整体的死亡意象,并从精神上的象征性死亡、历史暴力和命运不可捉摸的宿命性死亡以及对死亡本质的哲理化探寻三个方面赋予死亡意象以丰富的寓意。从先锋小说整体来看,追求意象的营造对当代小说也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8.
艾伟是一个擅长小说写作的新锐作家。在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里,艾伟的小说却在不断演绎人性深处的奥秘,并因此而获得一种可贵的精神的厚度,他善于将人物置于非常情境中去看取人性的变化,原罪与救赎是他的小说在向人性深处掘进时一个不断被言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9.
孩子、父亲与母亲--曼斯菲尔德小说形象的文本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曼斯菲尔德众多的以新西兰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中,父亲、母亲和孩子形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形象也最鲜明.在他们身上既寄寓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也隐藏着某种象征性话语.这些话语反映了作者的私人写作立场,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鲁迅首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 ,并在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使其小说具有某些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在叙述角度方面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在情节展示中 ,注重以典型场面和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